巴西:扶貧減困加大社會項目投入
巴西曾是世界上貧富差別最大的國家之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2003年以來,巴西政府把扶貧減困作為工作重點,不斷加大社會項目投入,七年間使2000萬人擺脫絕對貧困,3100萬人進入中產階層,提前實現了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巴西縮小貧困差距的成果受到聯合國的贊譽,總統盧拉在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因在社會領域取得的成功被授予“全球國務活動家”獎。
向貧富不均宣戰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巴西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創造了年平均增長10.1%的“巴西奇跡”。但是,由于政府沒有實施合理的分配政策,經濟快速發展創造的財富大部分被少數人占有。全國近50%的財富集中在占全國人口10%的富人手里,而50%的窮人只能分攤全國10%的財富。19 6 0年,巴西的基尼系數為0.499,到1989年上升到0.647。這表明貧富差距不會因財富的蛋糕做大而自動縮小。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使巴西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巴西經常發生各種規模的全國大罷工,農村的無地農民社會搶占大莊園主的土地,城市治安惡化,經濟發展長期止步不前。2002年,工人出身的盧拉在大選中獲勝很大程度上是廣大中下層人民對社會分配不公的反抗。
2003年1月左翼勞工黨領導人盧拉開始執政后,把消滅饑餓和貧困作為優先目標,就職當天就宣布了“零饑餓“計劃,成立了社會發展和反饑餓部,承諾要讓所有巴西人都能吃上一日三餐。“零饑餓”計劃不僅限于向貧困家庭發放基本食品,而且還鼓勵發展家庭農業,為貧困地區創造就業機會,加強教育投入,改善貧困地區的飲水和衛生條件,目的是使貧困家庭通過政府的救助提高自身脫貧能力,融入社會發展進程。當年10月,巴西政府將過去由多個部門發放的助學金、基本食品、燃氣補貼、最低保障金等整合為“家庭救助金計劃”,以便統一管理,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