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5·12”大地震發生后,人們在關注災區群眾的同時,對我省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的生存狀況也很擔憂。6月11日,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黃華梨接受采訪時說:“經過震后緊急普查,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保護區內大熊貓的生存是安全的。”
隊員巡山時突遇大地震
6月11日上午8時許,記者來到位于文縣縣城南山腳下的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準備就保護區內大熊貓的生存狀況進行采訪時,正好遇到黃華梨局長帶領工作人員欲前往鐵樓鄉境內的白馬河保護站再次上山巡查,我們立即決定隨同前往。“時下正是大熊貓的發情期,也是我們野外跟蹤巡查的最佳時期。”李富義副局長對地震前后的巡山普查這樣概括。
與大家一起前去的有一名叫何禮文的保護區工作人員,他是“5·12”大地震發生時正在保護區核心區進行巡查的巡山隊員之一,當天與他一組巡山的還有張華、石大召、何柏宏3名隊員。
“當時,我們在白馬河保護站的大熊貓頻繁活動區——吃不飽溝巡查。”何禮文回憶起“5·12”大地震那天的情形時說,“因為發現了還冒著熱氣的新鮮大熊貓糞便,大家異常興奮地跟蹤巡查。當我們在一個叫黃土梁的山梁上準備休息片刻時,突然大山開始劇烈搖晃,我們4人被搖得無法站立。”
“當明白發生了地震時,大家每人抱住一棵大樹,隨著大樹一起被搖來搖去,甚至被搖得和大樹分開。”何禮文心有余悸地說,“大家嚇壞了,地震剛結束,我們立即撤回到邱家壩。”
由于山里沒有信號,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系,當晚冒著不斷余震的危險,何禮文等人在邱家壩夜宿。第二天,巡山隊員派人到楊尕山的村子去給局里打電話,因為那里有一部大功率無繩電話,但因通訊中斷聯系失敗。返回到邱家壩后,大家開始想辦法搭建簡易帳篷。第三天,他們再次派人到鐵樓鄉政府所在地白馬河保護站與局里聯系,但同樣失敗。直到當天晚上通訊恢復,才和局里取得聯系,但因通往鐵樓鄉和保護區的道路因塌方被阻斷,大家只能繼續在那里等待。好在保護區平時在保護站的各個巡查點儲備了食物,因此被困隊員并沒有挨餓。
5月14日,保護區和縣上緊急搶修通往鐵樓的道路,15日,道路修通,被困隊員安全撤回。
“保護區共有白馬河、岷堡溝、丹堡溝、劉家坪、讓水河、紅土河、碧口7個保護站和邱家壩1個大熊貓繁育中心。”黃華梨局長說,“地震發生時,各個保護站的巡山隊員都同樣遭遇了地震,所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核心區大熊貓活動頻繁
6月11日上午8時30分,我們從保護區管理局出發,前往邱家壩。“因為邱家壩曾經成功救活了14只病危大熊貓,這里也一度被保護區發展成大熊貓繁育中心。”李富義副局長介紹說,“后來因研究需要,繁育中心被遷往四川臥龍,這里變成了巡山隊員前往大熊貓活動核心區的大本營。”
從文縣縣城到邱家壩有48公里的路程,前往邱家壩的途中,我們碰到地震造成的塌方有十幾處,道路艱險異常。
10時30分,我們前行到一個叫大草壩的地方,道路被前夜的一場大雨沖斷,鐵樓鄉的十幾個村民正在搶修。我們不得不停下來等待,黃華梨立即帶領隊員參與搶修。12時27分,道路勉強修通。12時50分,我們到達邱家壩。途中,在路過白馬河保護站時,該站劉站長帶領3名隊員加入到巡查隊伍當中。
邱家壩,海拔2340米,來到這里就已經進入了大熊貓活動的核心區域。我們看到,這個往日被叫做繁育中心的場地,建在半山腰的一塊相對平緩的開闊地上,四周是高聳的大山和蒼翠茂密的原始森林,白馬河的源頭從這里的山澗涓涓流出。在這個靜謐而涼爽的大本營簡單用過午飯,稍事休息后,我們隨同巡山隊員一起進山尋找大熊貓活動的痕跡。
“因保護區內以前長期探修出來的很多巡山道路被地震損壞,因此巡查人員進入大熊貓活動的深山區存在很多潛伏的危險。”李富義一邊查看一邊向我們介紹,“但為了盡快了解震后大熊貓的生存情況,局里及時安排人員在淺山區和部分深山區進行了全面巡查。”
當我們正在核心區的“1工段”隨行查看時,下午2時20分,隨著天空中一聲悶雷炸響,一場大雨不期而至。我們跑到樹陰下避雨,黃華梨局長命令以最快的速度撤出,大家的巡查被迫中斷,冒雨撤到大本營,但已經個個成了落湯雞。
“這樣的雨,巡山隊員經常遇到,有時候一天遇到三四次。”白馬河保護站劉站長笑著說,“但越在這時候,越有可能遇上大熊貓。”
2時40分,雨基本停了。大家選擇了一條較為平緩的路,從另一個被巡山隊員稱為“吃不飽溝”的山溝再次進山。
“看!新鮮食痕!”3時35分,在一片竹林密集的地方,一名隊員喊道。大家都圍了過去。
“多處新鮮食痕!還有最新的蹤跡!也有新鮮的糞便!”黃華梨局長和同事們高興地喊道:“這說明在核心區的大熊貓活動非常頻繁。”
繼續巡查了1個多小時,因雨后山路太滑,泥濘難走,為了安全起見,最后黃局長下令大家集合撤回。5時50分許,大家回到邱家壩大本營。稍作休息后,原路返回。
保護區大熊貓活動無異常
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78年,是國家林業局直屬的3個重點保護區之一。保護區總面積21萬公頃,其中大熊貓棲息地占了16萬公頃,是全國50多個大熊貓保護區中面積最大、大熊貓種群最大的保護區,占全國大熊貓保護區面積的一半,有100多只大熊貓在這里生存繁衍。
“地震之后,保護區緊急對大熊貓棲息地進行了普查。”黃華梨局長說,“根據普查情況看,地震對大熊貓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也造成了一定破壞,特別是棲息地的淺山區發生了大量的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嚴重的次生災害。但從大熊貓的生活習性看,這些破壞對大熊貓造成的影響不是太大,因為一般情況下,大熊貓喜歡在背風向陽,場地相對比較平緩開闊的地方活動,基本不來淺山區活動。”
“要說沒有一點影響,那是不可能的。”黃華梨局長分析說,“現在正是大熊貓的發情期,地震可能對大熊貓造成驚嚇,因此可能影響正常的交配和生育。但長期來看,這種影響是非常小的。”
“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地震后大熊貓的生存狀況,保護區在200多條巡查線路上展開了全面普查。特別是通過對60條重點線路的普查,我們發現了大量大熊貓新近活動的痕跡,其中包括食痕、糞便、蹤跡等,好幾次巡查隊員都發現了還冒著熱氣的熊貓糞便。”經常親自帶隊進行巡查的李富義副局長說,“這說明保護區內的大熊貓不僅活動頻繁,而且活動正常,也就是說,截至目前還沒有發現大熊貓活動異常的情況。”
“經過普查,大熊貓的食源——竹林的生長也是正常的,地震對竹子的生長幾乎沒有影響。”李富義說這是讓大家最高興的。
“地震后大家一直對保護區大熊貓的生存狀況極其關注。”黃華梨局長說,“經過對全區內的普查,隨處可見的新鮮食痕、糞便等大量大熊貓活動的痕跡表明,大熊貓的活動正常。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是安全的。”
保護區基礎設施破壞嚴重
記者在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訪時看到,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因為大熊貓的生存狀況良好、生活環境安全而感到高興,但在他們的心里卻有著難以訴說的憂愁,而他們的憂愁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地震對保護區內的基礎設施破壞嚴重,特別是道路損壞嚴重;二是地震讓他們和大家一樣失去了家園,因為他們居住的樓房已經成了危樓,不能繼續使用了。
“保護區內的那些路,是大家多年辛辛苦苦探索并修成的,有很多路都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來的,可現在很多路被地震毀壞了,部分地方人已經無法到達。”李富義副局長說,“那些路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一年半載就能修成,有些路已經永遠不能使用了,這直接影響著大家以后的工作。你說能不發愁嗎?”保護區的7個保護站都受到了地震的不同影響,其中對道路和基礎設施破壞最為嚴重的有讓水河、岷堡溝、紅土河和碧口4個保護站。
我們來到保護區的家屬院時看到,總共2棟家屬樓,上面都被縣城建局噴上了“此樓危險,禁止使用”的字樣,在院內不到100平方米的一塊空地上,擠滿了帳篷,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家屬近200人就在這里將就著。“大家都傻眼了,不知道該怎么辦。”面對如此的處境,幾位工作人員這樣說。
而在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區域內我們了解到,雖然辦公樓等相對較為穩固,只需震后加固維修,但一個巨大的威脅卻懸在他們的身后——多處嚴重裂縫的南山就在辦公大樓、熊貓博物館、森林消防材料庫身后。“有些裂縫達到1米以上,隨時都有崩塌的可能。”李富義副局長說,“威脅太大了啊!”
大熊貓安全了,職工們高興,但大后方卻存在著這樣多的困難和潛在危險,不得不讓保護區的職工喜上加憂,如何解決這些困難?“靠保護區的職工個人肯定是難以辦到的!”(特派記者 宋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