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自然災害,我們應該如何自救?
主持人:李教授的經驗非常豐富,您曾經參加過唐山大地震的搶救工作,也參加過印尼海嘯的評估。我們人類是無法預知將來的災難的。那想請您談談如果海嘯來臨或者其他的一些除地震之外的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自救、互救,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您可以和我們大家分享一下嗎?
李宗浩:無論是地震也好、海嘯也好,海嘯就是地震引起的海嘯或者其他災害也好,首先有明確的一點就是——災害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減輕。所以我們要直面災害,怎么直面災害呢?就是盡量在平常要做好防災減災工作,要加強安全教育。我覺得這方面這幾年來從我們國家、從各個有關部門、社會層面上都在注意的工作。聯合國把20世紀最后的十年定為國際減災的十年,盡管20世紀過了,21世紀還是不太平的。
第二就是在政府、有關部門、社團以及每個單位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這方面現在做得也不錯,甚至重大的活動人數很多的時候都要做應急預案。
第三,對公眾自己而言要學習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能,自救、互救的技能,我就不展開講了,像心肺復蘇、發生災害如何搬運的原則等等要學會,這樣就可以自救互救,大家都學會了這就會開展得很好。
這些層面從國家、媒體、教育培訓等方面來講很多方面都要做好,這是一個社會的大工程、綜合的工程,要學社會都動員起來,因為面對災害不是哪個人群,可以說是整個人群都會面對的災害。尤其比如小孩,小孩相對生理沒有發育完善,他的心理也不是很健全,那么對小孩發生災害的時候更要保護他,盡量讓他避免刺激,給他提供更好一點的條件。
還有一個就是整個國民的心理素質。這次我在印尼海嘯做評估的時候特別有體會,很多人事件發生后第一天沒有什么感覺,第二、三甚至第五天心理承受不了了,自己親朋好友死了或者怎么樣了,這就是整個社會對待大災害的情況下自己要樹立堅強的信心,要互相安慰和鼓勵,這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地震后期還存在傳染病的問題,因為有些公共設施都破壞了,糞便、飲水、垃圾等等很容易造成傳染病的流行,在這方面的公共衛生也要注意。
所以應該說是地震的傷害綜合性地表述了現代災害的方方面面,砸傷、燒傷等等。
主持人:因為地震會引發其他的災害?
李宗浩:對,國家把災害分四類: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這是會相互引發的,比如地震是一個外傷,是一個創傷,但是到地震后期很可能就是傳染病流行,因為公共衛生不好了,那么傳染病就流行了;反過來如果有些壞人再造謠引起心理上的動蕩,甚至出現社會動蕩等等災害就會更嚴重。
所以我們事先想到這些事情那在處理上就會相對好一些,所以政府及時發布信息,不要相信謠言,要相信政府發布的信息,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這些都是每個公民應該在一個大的災害面前所應該保持的基本態度。
網友“1428”:李教授,不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我覺得這兩年我們國家,包括全世界的災害越來越多了,您怎么看待這樣的現象呢?作為一位救災方面的專家,您如何看待生命?您如何看待在災害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救災防災的重要性?
李宗浩:災害看起來是越來越多,這是有種種原因的,剛才我也講了,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但雖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把災害對人的生命安全和財產損失的危害減少到、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也是必須做到的,我們應該做也做得到的。
這首先就要減災防災,聯合國不是把20世紀最后十年作為減災防災年嘛,政府也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也有各種各樣的應急預案,我覺得做得很好,我也參與了這個議案的制定,我也做了一點工作。
作為職業醫生我覺得我是直面人生,直面災害的,我覺得我們應該想辦法盡量減少它,所以叫居安思危也好,有備無患也好,有備雖然不太可能,但無患,至少是小患。人類的文明史同時也是人類的災難史,所以也不必太擔心。但我們應該積極地、事先做好預防,事先考慮好一些問題。
比如我們過去標語、口號很多,但是現在標志很多,我曾經提出過“不要標語,要標志”,比如這條標志說這條路是逃生的應該怎么走這不就很好嗎?公共場所開會的時候在一個大的禮堂有太平門,有幾個地方,萬一發生什么事要怎么怎么走,現在到旅館里面住到房間里面他有一個安全需知,有各種各樣的圖告訴你怎么走。這都是社會的進步,我們今后一定更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總體來講,我覺得通過這次事件我們要大大地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網友“許三多”:現在我們在媒體上會了解到很多明星會發生猝死的現象,您怎么看待越來越多的明星和公眾人物猝死或者過勞死的現象?
李宗浩:猝死95%都是心臟性猝死,心臟性猝死有不少是有冠心病歷史的,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猝死是他的冠心病的第一次表現也是最后一次表現,只有這一次就死了,像馬季也好、侯耀文也好,這些人的調研我也做過一些,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是如此,他往往是情緒比較激動,對猝死的搶救現在有叫心肺復蘇AED。現在旅游團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老年人發生猝死難以避免,所以我們要加強心肺復蘇的教育,AED的教育,雖然已經有了一些這樣的教育,但是比例不高,不夠規范。這也是我們以后要做的事情,要提高普及度。
我也在做這方面的事情,我是一個急救醫生,心肺復蘇的創始人、AED的發明人和我也都是很好的朋友,我也要把這些理念和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普及給大眾。一個醫生看病人當然是很重要的一面,但是我覺得他把自己的業余時間盡量用在對公眾的普及和教育上比面對面看病人的效果應該更大一些。
所以我還依然在做一些努力,當然,努力的結果多多少少還有一點成效,雖然我自己還不是很滿意。
網友“DKNY”:李教授,您平時使用互聯網嗎?您怎么看待現在的醫療包括救護和互聯網的關系?
李宗浩:實事求是地講我實在沒有時間,互聯網看得也不太多,但是互聯網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渠道,我曾經說過一句話(不知道對還是不對),急救知識應該從醫生手中解放出來。
主持人:我知道現在有一種視頻會診的方式,就是世界各個國家的醫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共同診治一個患者,通過這樣的先進的技術手段。
李宗浩:這當然是很好的技術手段同時也是很好的途徑,我覺得知識是沒有國界的,人類的文明在共享,有先進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呢?所以這些東西我是很贊成的。
我現在感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我們國家來講對安全文化,或者叫預防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傳統上更多的還是注意看病,醫生對更多的公共衛生不是特別重視,比如解放初期北京市衛生局還不叫北京市衛生局,叫北京市公共衛生局,我覺得這個很好。像今天新華網也好,有關媒體也好,傳播醫藥衛生知識、緊急救援搶救的知識是一種社會責任,它絕對不僅僅是醫務界本身的責任。
所以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急救知識、急救技術、急救理念應該走出醫院的大門,走出科學殿堂,應該走到社會,走進社區,走到家庭,這就是一個現代的理念。
所以通過這次的汶川地震,有些情況我可能現在還不是特別清楚,包括中國國家地震災害救援隊的我的同事們到現場進行搶救,臨走前我們也都在交換意見,就是說把最先進的、最現代的知識和技術能夠用來為災民服務,同時,我們通過這次事件還要做更多的普及工作。
主持人:好,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和李教授的交流就要告一段落,非常感謝李教授抽出時間和廣大網友交流在地震方面自救和互救的知識,也感謝廣大網友對我們今天話題的關注,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李宗浩: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