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如何對這種現狀進行調整改進?
方嘉珂: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市場的剛性需求,政府相關鼓勵性政策引導和直接投資,金融領域“保險業可以投資不動產”政策性松動,房地產業的另謀出路,民間資本(包括海外)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者魚龍混雜,在長期照護服務領域方興未艾。
從學者與政府部門的角度看,在進行長期照護服務行業發展的社會政策研究和促進行業發展的政策制定方面已有所動作,網絡等媒體的影響力在加大。一些地方性法規和優惠性政策在出臺,譬如無償或優惠劃撥土地,水電、稅費等減免,買床和床位補貼,對從業者進行免費培訓和崗位補貼等。
記者:現在需要探討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方嘉珂:第一,增加長期照護設施的存量而非單純老年人住宅。實踐表明,全國近期興建和在建的養老機構,多以老年人住宅、老年人社區和老年人公寓為主,專門為長期照護老年人提供的設施很少甚至趨于零。所謂長期照護服務的社會“語境”仍然很缺失,對此類設施的投資出現盲區。
第二,護理保險的引入促使長期照護服務可持續發展。長期照護服務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問題是解決“錢從哪里來”?建立起生生不息的護理保險制度已是世界各國解決此問題的成功方法和唯一出路。特別是在我國沿海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和地區,國家強制性的護理保險要快上、要率先做起。
第三,徹底改變傳統“三無”“五保”老年人贍養體制。一方面要將低齡、處于健康期老年人的勞動生產力釋放,另一方面要將捉襟見肘的贍養資源節約,并應迅速轉移到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者身上。失能、失智老年人還應與殘疾人和病人為伍,可以統稱為殘疾人和患者,以最終得到“殘疾人保障金”和“醫療保險”的支持。
第四,政府補貼的方式應由“補機構”變為“補老人”。為讓有長期照護服務需求的老年人真正能得到資助,也為遏制盲目增加的、不分自理非自理、面向全體老年人床位數的亂象,應立即結束政府所謂“一次性開辦費”和“床位補貼”的支持性政策。要透過社會工作者環節,通過“個案評估”直接“補老人”。
第五,職業化、專業化、行業化隊伍建設要從“娃娃”抓起。即從年輕人的學歷教育和擇業就開始。汲取世界各國和地區已經失敗的所謂“外勞”政策(在中國特指外地進城打工者),應強調“本土化”長期照護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德國“讓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照護失能失智老年人”應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第六,全國長期照護服務行業協會成立勢在必行。目前世界各國和地區已紛紛成立了長期照護行業協會,全球性的大會已經舉辦過六屆。遺憾的是迄今我們還沒有融入其中,期盼全國長期照護服務行業協會能夠早一天成立。
第七,進行長期照護服務需求人口調查、立法和理論研究。建議盡快與國際老年人的年齡標準界定統一,即以65歲為界,讓真實的數字來指導社會政策研究和政府政策制定。應加快對長期照護服務需求者的立法進程,畢竟,我們未來都將會陸續成為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