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玉樹172所學校全復課 臨時補助已發放 公布地震預測失敗原因 -胡錦濤勉勵青年書寫美好人生 周永康:一把手負總責抓校園安全 -各地學校多舉筑牢安全網 可擊斃暴徒 京男子劫持女童被當場擊斃 -美首次披露核彈頭數量為5113枚 太空戰機助美2小時全球打擊 -中緬邊境山體滑坡 致中方人員6死9失蹤 四川長寧7天現26個天坑 -國土督察機構:9省土地專項督察結果 罰9億元 力度為近年最大 -社保稅或將"十二五"開征 寧夏等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20省將調 -中國不屈從壓力讓人民幣大幅升值 中國為美國債最大單一持有國 -新疆多個地區發生融雪性洪災 大規模對口援疆 明年資金或超百億 -央行關注重點從流動性轉到過熱苗頭 專家預計4月CPI小幅反彈
首頁>>發展觀察
專家稱全球進入災難多發期 理性應對地震謠言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5 月 04 日 
關鍵詞: 1975年 地震云 嘉一 地震謠言 地震預測 2012 全球范圍 降雪 瞭望 地震發生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地震傳言事件背后

“汶川與玉樹大地震后,人們產生恐慌心理是正常的。全球范圍進入災難多發期是一個基本的事實,但《2012》電影中的藝術想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傳謠與辟謠

4月25日這一晚,清華大學博士生周逵在學校宿舍里難以安眠。

此前網上有傳言,京津地區25日至28日會發生地震。直至29日,地震沒有發生。

“我一般不會聽從小道消息。”從事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的周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但全球范圍內巨災不斷發生,大環境讓人不安,這讓大家的敏感度提高了。”

他回憶,4月24日網絡上出現了京津地區要發生地震的傳言,聯想起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地區天氣異常地持續偏冷,到25日,面對層出不窮的傳言及學生群體間的影響,他一度產生當天返回京外家鄉的打算。

玉樹7.1級地震發生后,地震傳言事件在中國境內數次發生。4月24日,廣東省佛山市地震局告知市民,此前“盛傳6月13日三水(區)將發生7~8級左右地震為謠傳”。散播謠言的兩名學生,已被當地公安部門依法行政拘留。

4月25日,一女子在網上發帖稱南京近期將發生地震,南京警方以其擾亂公共秩序對其施以行政拘留。南京市地震局同時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辟謠公告。

此間,互聯網上還有預測陜西、河南等數地近期會發生地震的傳言。還有網友發表這樣的言論:地球已調到震動模式,《2012》電影中的末世情節會在現實中出現。

“汶川與玉樹大地震后,人們產生恐慌心理是正常的。”中國地震局研究員、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高建國說,“全球范圍進入災難多發期是一個基本的事實,但《2012》電影中的藝術想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玉樹地震前有一次前震,這在當時沒有引起廣泛警覺,說明防震減災意識還亟待加強。”高建國說,“從另一方面講,恐慌可以說明大家在關注地震,這對于公眾增強防震意識,對于社會進行減災建設,都具有積極意義。”

京郊四月飄雪

4月26日下午,一場降雪落至北京市郊延慶縣。4月底飄雪的現象很少出現,這是延慶多年來最晚發生的降雪。

26日上午延慶縣天氣晴好,中午氣溫陡降,15時雪花飛落,縣城降雪持續近1小時,隨即融化。縣城以北山區由于海拔高、氣溫低,降雪未完全消融。已經吐綠花開的植物被銀裝素裹,縣城內外出現冬春兩季仿佛互映同存的景觀。

4月28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其公開信息表明,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的平均氣溫均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低值。

“4月以來北京市天氣比較特別,比較冷。”周逵說,在網上傳言流布的過程中,還有人稱在北京北部城區拍到了地震云(事后證明并非地震云),這些都為流言傳布提供了宏觀背景,更主要的是此前全球范圍特別是中國境內發生的一系列巨震,也讓他產生了警覺與聯想。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4月14日接受人民網專訪時介紹,從2009年7月15日至今的9個月以來,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相比20世紀百年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記錄高出不少。而7.7級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兩次,而最近9個月內全球則發生了6次。

災難多發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在此背景下面對傳言與謠言,如何理性應對,避免過度恐慌?高建國說,判定是否為地震謠言要把握兩條標準,就是精確的地震預報人類還不太可能作出。對外公布地震預報的時間、地點、震級,如果說得非常準確就值得懷疑。還有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只有政府才有權對外發布地震預報,這兩者結合是識別謠言的標準。

防震減災欠賬

同濟大學日本留學生前德美穗子告訴本刊記者,日本發生地震,死亡率通常不會很高。以她的觀察,“中國建筑房子還不夠結實,所以地震時比較麻煩。”

該校另一位日本留學生鈴木貴思對本刊記者說,他認為最大的問題在于中國的很多建筑沒有足夠的設防。在日本每幢建筑都會嚴格按照抗震設防來建設,如果達不到標準,就不允許竣工。

高建國認為,網絡上產生地震謠言并由此在社會上引起恐慌心態,這反映了防震減災基礎工作欠賬過多。比如公共建筑的設防標準偏低,廣大農村地區以及一些城區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加強。相比之下,日本、美國建筑設防做得較好。

他建議目前應該實際采取的行動是:有關部門應該進行抗震知識的廣泛宣傳。1975年海城地震前,地震局都做了大量、長期的抗震知識宣傳,普及防震知識,這為最終地震預報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據他介紹,上世紀80年代福建泉州出現過地震傳言事件,漁民甚至跑到香港。當地地震部門經過認真研究分析,做了很多工作,解除了當時的恐慌。

高建國認為,要大力開展群測群防工作。中國要堅持地震預報科研自主創新的道路,同時相信老百姓的力量。地震預測預報任務不能完全寄托在專業隊伍身上。要堅持周恩來總理當年提出的“專群結合、土洋結合,大打人民戰爭”這一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防震減災思路。

地震來了怎么辦

39歲的陸陽,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醫生。她在日本留學時,經歷了一次大地震,在學校的師生中,她是唯一沒有急救包的人,這反映了中日兩國公民在防震意識上的差距。

“從小到大,從來沒有這方面的常識教育。”周逵說,他最近才知道,地震時不應該躲在桌子下,這是他通過網絡學到的知識。

“中國人對地震完全沒有想法。”鈴木貴思說,中國同學如果遭遇地震都不知道怎么辦,即使來自地震多發區的四川省的同學也是如此。

前德美穗子說,日本的學校基本上每學期都要演習。從幼稚園起,每個人都要參加。演習如何跑、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

鈴木貴思說,學生坐在身下的坐墊折起來就是一個帽子,演習時扣在頭上,坐墊雖然是軟質,但是很厚。日本有地震預警,通過電視提前發出預告。

“充分的準備高于一切。”日本旅華作家、中國觀察家加藤嘉一說,“如果公眾沒有做好相應準備,當然會發生恐懼。”

加藤嘉一說,日本歷史上也有死傷很多的地震,達到今天的防災水平是一個歷史進程。

他認為,中國公眾平時要提升防震意識,“從小學到高中,日本人接受至少12年的防震知識教育。我們都明白,地震發生時應該怎么做,地震到來時也就不恐懼。克服恐懼不要從教材與理論出發,要靠體驗。老師、學生都要有這些常識的儲備,這是一個綜合系統的構建。”

“防災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恐懼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加藤嘉一說,“不要盲目把地震、臺風看作敵人。它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防災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日本人從出生到長大,就這么準備著,即使最后不發生地震,這也不是白做,要有這樣的清醒認識。萬一地震發生,無法正確應對,損害將是非常巨大的。”

周逵說,地震傳言事件后,他思考產生恐懼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作為80后一代沒有經歷過唐山地震;二是近年來中國發生大地震,媒體側重于報道搶險救災,事前的防震減災知識傳播偏少,公眾這方面的信息匱乏。”

“中國發生大地震,人們因驚慌而盲目奔跑,這樣死亡的人數一定不少(大地晃動時跑出樓房,易于被掉落的磚瓦砸中),我為此心里很不舒服。”前德美穗子說,“日本人這方面有經驗,地震的當時不能亂跑。可以跑的時候是晃動停止的時刻。”

“中國發生過唐山大地震,但對多數人來說地震還是陌生的。”加藤嘉一說,“對于中國老百姓,已經到了這么一個階段,必須認識到地震是會發生的。這方面的意識兩國國民差別很大。玉樹地震的發生,證明地震的可能性是時刻存在的,中國東部和西部,都應該做好準備,這是最重要的。”

來源: 瞭望

圖片新聞:
一線城市五一樓市遇冷 交易下降樓盤打折 限購令="降壓靈"?
天熱難擋游園熱 世博園采用噴水霧方式為游客降溫[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