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向比較
各國“80后”都在想什么?
美國“80后”
重新定位
每一代美國人都有反抗前一代人的思想習慣。美國“80后”的父母一代深受越戰影響,反對前一代干預主義的思想。“9·11”改變了美國“80”后,之前他們這代人根本不關心政治,“9·11”促使他們重新思考美國的國家定位問題。
英國“80后”
金錢至上
英國的“80后”俗稱“撒切爾的孩子”,因其出生之時恰逢“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當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英國人,個個視國家興亡為己責。而現今的孩子們基本上唯錢是圖。眼下的英國“80后”大多癡迷于網絡,而少有關注新聞者。
日本“80后”
我們“不餓”
很多研究者認為,日本“80后”身上依然延續了父輩的危機意識。但是他們的求知欲比起前輩來說大大減弱了,簡單地說,他們“不餓”,他們遠離報紙,不關心科學。
俄羅斯“80后”
信仰真空
俄羅斯的大學教授喜歡批評“80后”們是“缺乏信仰的一代”。和“60后”、“70后”相比,俄羅斯“80后”經歷了更多的社會逆境。他們生長在一個民族價值認同體系崩潰、西方價值觀念沖擊的年代,沒有人跟他們說什么是“對”與“錯”,什么是“是”與“非”。“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人都處在一個信仰缺失的‘價值真空’地帶。”
印度“80后”
胸懷大志
印度的 “80后”們都相信印度具有成為一個全球大國的潛力。“印度不是將會崛起,她已經崛起了。”(據《啟迪》雜志)
八零后自畫像
史記《八零后傳》摘錄:
“夫80后者,初從文,未及義務教育之免費,不逮高等學校之分配,適值擴招,過五關,斬六將,碩博相繼,數年乃成,負債十萬。覓生計,十年無休,披星戴月,秉燭達旦,蓄十萬。樓市暴漲,不足購房,遂投股市,翌年縮至萬余,抑郁成疾。醫保曰,不符大病之條例,拒賠。乃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無果,因欠費被逐院門。友憐之,賒三鹿一包,沖而飲,卒……”
“二十一世紀,高科世,重優才。嗚呼!頹廢豈為80后?2009國策,狀元下鄉,振興鄉鎮,亦興農;投筆從戎,綠裝衛國;商界英豪,下海泛舟。條條大路通羅馬,共建和諧為國家!”
預告:
對于“80后”的生存現狀,“80后”才最有發言權。這是本報發起這次大調查的初衷。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采訪了一批“80后”的代表人物,如郭敬明、李宇春等。他們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感悟也許可以帶給我們更直接的啟示。
郭敬明:
“人們常認為‘80后’太有個性了,個性太張揚了,有時覺得我們不尊重長輩,作為對‘80后’這一代人的想象。有時覺得我們這代人有距離感,可能和我們本身不善于表達有關。”
李宇春:
“我覺得我不算優秀的‘80后’,比韓寒、姚明他們差多了。我覺得我做得不夠。”
李念:
“以前在上海讀大學,當時的宿舍在15層。夜晚我打開窗,看見一棟棟高樓,萬家燈火。常常想,自己還需要奮斗多久才能在這個城市有自己的一隅之地,有自己的一個窩。”
Natalie(“富二代”):
“我才知道,會有一家人湊不齊一兩萬元的事情。大家煩惱的東西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