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采取干預措施效果不佳
●任何國家無法獨立應對危機
●過剩產能累積影響實體經濟
●本幣貶值不能帶來出口回暖
艱巨挑戰擺在我們面前。全球正面臨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甚至可能演變成人道主義危機。在此,我的主要觀點有三。
第一,盡管危機源自金融部門,但當前的真正挑戰來自累積的過剩產能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解決此問題,經濟就會有“螺旋式下降”的風險,危機也有可能拖得更長。
第二,盡管危機源自發達國家,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考驗更為嚴峻。減少貧困及其他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可能受到損害。
第三,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我們需要采取一些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政策。但是,我們也應當超越凱恩斯主義,超越國家界限,即幫助發展中國家,從而讓發達國家乃至全球經濟走出這場危機,并為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一個更好的基礎。
此次危機前,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歷了持續6年的經濟繁榮。危機在互聯網泡沫破滅的2001年就已開始醞釀,之后,美聯儲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又導致流動性過剩,促成了美國房地產和股市投資大量增加。伴隨金融業監管放松帶來的金融創新,房地產市場繁榮逐步演變成資產泡沫。在缺乏監管的條件下,大量復雜的金融衍生品不斷被創造出來,最后終于撐破泡沫,釀成金融危機,市場隨之崩塌。
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政府反應迅速,果斷地為金融部門提供援助。然而,危機已經蔓延到實體經濟。為什么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盡管各國政府采取了許多干預措施,情況仍然越來越糟?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金融危機已經逐步演變為產能過剩引致的實體經濟危機。2002年到2007年間在房地產和制造業的投資,現在已經轉變為生產能力。而危機使家庭財富驟然縮水,家庭不得不減少消費,產能過剩問題于是浮出水面。
一旦產能過剩,經濟就處于惡性循環之中。危機使企業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投資需求下降,一些企業會破產或被迫裁員。這反過來又威脅到工人的收入和工作保障,因而他們設法減少開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同時減少,生產過剩問題將更加嚴重,于是,金融部門狀況也會因“有毒資產”和不良貸款的增加繼續惡化。經驗研究表明,這種產能過剩可能會對企業的利潤、投資,以及工人就業、工資水平和消費產生持久的負面影響。
過去,當類似情況發生時,某些國家還可以用本幣貶值、促進出口的方法,擺脫經濟衰退。但現在是一次全球性危機,本幣貶值不能帶來出口回暖。因此,除非我們能夠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否則,衰退的時間將很漫長,對所有國家都會造成嚴重傷害。
雖然發達國家正經歷急劇的經濟緊縮,但發展中國家更為脆弱。而且,不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它們都更可能遭受嚴重的負面影響。經濟增長率下降,再加上原本就很高的貧困率,將使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家庭高度暴露在危機之中。同時,政府有限的制度回旋余地和財力,也使其緩沖措施捉襟見肘。
金融危機爆發時,有人認為發展中國家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其金融部門沒有完全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但現在,危機已進入第二階段,實體經濟問題已經顯現,發展中國家必將受到嚴重影響。
從根本上說,這場危機是近80年來第一個全球“同步”的危機,任何國家都沒有獨立應對的能力。現在需要的,是各國果斷且協調一致的合作與努力。一般而言,處于產能過剩中的投資與消費很難被貨幣政策刺激起來,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全球性的、協調一致的財政刺激計劃。雖然許多國家也都實施了重大的財政刺激計劃,但外部需求的急劇下滑,使一些財政政策(如減稅和補貼)的效果并不顯著。
我對發達國家有一個請求:請把你們的資源投資在發展中國家。這不僅助人,也可利己;不僅解決短期問題,也為未來可持續的、共享式的增長奠定基礎。我們不應錯過這個機會。
(作者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