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1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說,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深情眺望金門島。聯想起3月“兩會”中外記者會上,溫總理動情地講道:“我真心希望能夠有機會去臺灣走一走、看一看,雖然我今年已經67歲了,但是如果有這種可能,走不動,就是爬我也愿意去。”溫總理希望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心愿,這種心愿也應該促進兩岸的領導人順應歷史的潮流和民族的大義,讓已然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兩岸關系,盡快地向縱深發展。
文章摘錄如下:
5月8日,一個普通的周末,中國的總理溫家寶沒有能夠像普通人一樣在自己的家里度過這個普通的周末,而是飛赴廈門,在淺淺一灣海峽的西岸、在大陸對臺交流合作的前沿城市考察臺企工作。
剛下飛機的溫家寶直接到臺資高科技企業考察,他叮囑臺企經營者:“和平發展是兩岸關系的主題,也帶來了兩岸發展的大機遇。你們要發展,就要抓住機遇”。是的,對于企業家來講,“寧可機遇負我,我絕不負機遇”,抓住機遇,企業就會有長足的發展。對于政治家來講,創造機遇、把握機遇,也常常能夠給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的成長帶來新的轉機。有輿論評,這是溫家寶總理在用另外一種形式隔海向馬團隊喊話,聲聲呼喚著民族大義。
溫家寶總理還專程到廈金客運碼頭暨郵輪中心考察。這里,如今每天進出航班達到28個,兩岸來往的游客們都能怡然在航行中觀賞臺灣海峽的自然風光。在溫家寶總理看來,這里“不僅聯系經濟,而且聯系人員往來。”的確,在兩岸的交往中,經濟的交往畢竟是一種物化的交往,人員的交往才是感情的交往、精神的交往、心脈的交往。
溫家寶總理向售票人員熱情地詢問:“我要買票怎么辦?”一位售票員回答:“我們這里就可以賣。”在場的人們都會意地笑了起來。這個情景通過電波傳遍各地,中國大陸一位網友傳貼表示:“看到這則報道,我卻笑不出來,我為總理想去臺灣卻不能成行的境地傷心!”
此語,應該不僅是中國大陸十幾億民眾的心境,也是幾千萬海外華僑華人的心境。一個甲子已經流逝而去,但海峽兩岸“一中”的權柄執掌者們還不能自由自在地在“一中”的土地上行走,這個由上個世紀40年代黨爭結果演繹出來的民族悲劇至今還在繼續,怎能不令人悲懷傷心?!
其實,無論是中國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通過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還是如今一浪高過一浪的“陸客”登臺旅游熱,無論是眾多臺資企業借助大陸地方政府闖過金融海嘯下的經濟難關,還是三次“陳江會”達成的一項又一項促成兩岸“三通”的協議,這背后都應該有溫家寶作為國家總理的付出與辛勞。但是,如今他卻還有著“不能”。
盡管如此,溫家寶總理還是在細節上盡其所“能”。在一個寫著“洳家”字樣的售票柜臺前,溫家寶微笑著問售票員:“這是賓至如歸、回家的意思吧?”售票員點頭稱是——聽說有一家臺灣旅行社,溫家寶主動走過去,和工作人員親切交談,詢問有關情況——在靠近碼頭的窗前,可以看到一艘白色的客輪正劈波斬浪向碼頭駛來。
工作人員告訴總理,那就是從金門島開過來的航船。溫家寶深情地向那艘航船凝望——下午5時許,溫家寶來到和金門島隔海相望的海灘上,再次深情眺望對面的金門島。他轉過身來微笑地對隨行的記者說:“給我照張相,留個紀念。”他的身后是金門島和遼闊的大海,那個岸邊,有一座題名《回歸手》的石雕靜靜佇立,兩只手緊緊地拉在一起……。
此情此景,可以讓人們觸景生情地想起在今年3月“兩會”期間的中外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動情地講道:“我真心希望能夠有機會去臺灣走一走、看一看,雖然我今年已經67歲了,但是如果有這種可能,走不動,就是爬我也愿意去。”走過中國大陸兩千多個縣的總理溫家寶,將踏上臺灣的土地——祖國的土地當成自己的心愿。
此情此景,還可以讓人們觸景生情地想起2003年3月“兩會”期間的中外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動情地背誦辛亥革命的老人于右任臨終前寫下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山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是啊,那種國殤,讓于右任老人的“一中”之行最后成為了遺愿。可以推想,溫家寶總理是不愿意像于右任老人那樣將心愿變成遺愿的,溫家寶總理也不愿意像“一國兩制”的設計師鄧小平那樣最終沒有實現踏上香港土地的愿望,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心愿,這種心愿也應該促進兩岸的領導人順應歷史的潮流和民族的大義,讓已然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兩岸關系,盡快地向縱深發展。
“山連水帶中觀兩岸色,日淡風清正攬一海天”。海內外的中國人熱切盼望著有那么一天,能夠在外國人面前不再去解釋什么大陸與臺灣的政治區別,而是堂堂正正地說出:“我們都是中國人”;熱切盼望著有那么一天,兩岸的權柄執掌者不再隔海相望嘆心愿,而是相互自由來往敘親情、謀發展,讓整個世界都對中華民族刮目相看!(蔣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