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勘界耗時三年
當然,黑瞎子島的回歸之旅并非坦途。
“早在2004年時,中央就已經把大原則、大框架給敲定了,接下來的工作通過相關部門去落實就可以。但這也決不是簡單輕松的任務。相關的勘界過程,包括總參、外交部在內的有關部門都參與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陸南泉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2005年6月16日,在中俄互換《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準書后第14天,一支由中俄兩國組成的聯合測圖小組,在黑瞎子島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聯合測圖作業。
根據中俄聯合測圖工作組達成的協議,中方負責撫遠水道以南地區,俄方負責黑瞎子島和黑龍江江岸以北地區,各自負責任務完成后,雙方互相到對方的區域復檢。
中國方面承擔勘界任務的是沈陽軍區某測繪大隊,聯合測圖組中方小組組長于克光考慮到作業資料雙方必須共有,而測量使用的照片卻是1988年航拍的,時間久資料陳舊,地物地貌變化較大。為保證百分百準確,于克光要求對每一處都認真核對,不漏過一點細節。
2005年7月26日,中俄雙方測圖小組在哈巴洛夫斯克簽署了會晤紀要,第一次為期一個月的野外聯合測圖結束。于克光在他7月29日的日記中記錄了聯合測繪的成果:“在這次一個月的聯合測繪中,雙方平均每天作業12個小時以上,先后3次登島、4次會晤、6次過境、7次攀山、10次鉆林,行程一萬余公里,測繪面積50多平方公里。”
這些看似平常的數字背后,記錄了勘界人員寸土寸金的嚴謹和酸甜苦辣的艱辛。
2007年11月,陸地按計劃全部勘界完畢,并埋下界碑。接著,中俄雙方一起到島上察看驗收之后,正式確認邊界。
水上勘界近期已完成
目前,水上勘界也已經完成。當然,水上勘界工作同樣也遇到了一些困難。陸南泉指出主要涉及的是技術問題。“由于水漲、水落等自然條件的偏差,對測量劃分相關水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為期近三年的中俄邊境勘界工作完成后,今年四五月間,黑龍江省和佳木斯市(黑瞎子島屬其直接管轄)兩級政府接連召開兩次研討會,探討中方如何著手修理航道、更換航標燈等事宜。不久之后,中俄之間關于界河的移交談判即將開始,按照中方的設想,環繞黑瞎子島的兩條航道,中方都應該擁有行駛權。
而據《臺灣新生報》披露,“中俄雙方還將就兩國的繞航權、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水資源利用,以及如何管理、保護、開發黑瞎子島進行充分交流溝通,直到達成一致意見。”
共同開發有待高層決策
黑瞎子島部分回歸的腳步漸近,而“一島兩國”的特地理特征,已經讓人們對黑瞎子島的開發充滿期待。撫遠縣當地已經流傳種種說法,包括:建口岸、設貨場;建立邊境旅游區,設立自然保護區……據香港《大公報》披露,“已經有不少港商捷足先登趕到當地,與當地有關部門接洽,商談開發之計。”
不過,回歸后究竟如何建設,目前仍未明朗。“關于黑瞎子島的定位,撫遠縣無權過問,我們做不了主。”撫遠縣宣傳部副部長祝司軍向《國際先驅導報》坦言,“對黑瞎子島的問題,一切都要國家最高部門的審批。”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中國駐俄羅斯聯邦特命全權大使劉古昌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就表示,目前黑瞎子島雖尚無具體開發方案,但中方肯定不會在該島駐扎大量軍隊,以避免造成緊張。
對于黑瞎子島的未來規劃,俄羅斯曾經一度相對消極。不過由于遠東大開發的需要,俄羅斯對黑瞎子島開發也變得越來越積極。目前中俄雙方的設想略有差異,中方希望做成一個“自由貿易區”,俄方傾向于搞“生態旅游區”。
“俄羅斯學界的擔心主要在:80多年來人跡罕至的靠中國一側的島上陸地,形成的幾近原始狀態的生態系統,會隨著中國人的登陸而破壞,一些罕見的動植物將因此喪失庇護地。”長期研究黑瞎子島問題的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蓉說。
但李蓉也指出,雙方也在協調立場探索未來,“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口少、購買力也有限,經濟實力需要提高。而中國的黑龍江邊疆也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購買力也有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貿易區的條件并不完全具備,更傾向于搞旅游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