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化前路漫長
有評論認為,因為志愿者存在問題就簡單粗暴地趕走他們,是對人的情感和關注社會的熱情的傷害。當公民志愿意識已被完全激發出來,如何把它對接到原有的救援體系中,成為考驗政府管理水平的難題。
志愿服務和志愿者行為,從本質而言是一種非政府行為。在中國公民社會尚有待成熟的條件下,政府開放社會組織,讓它們承擔對志愿者的培訓和引導。讓志愿者通過社會組織參與到抗災行動中,是汶川地震的啟示之一。
以往,對青年志愿者的發動都是靠團委,但這個機構并不能對他們進行有目的、專業性的培訓,也不可能進行日常化管理。一旦遭遇突發災害性事件,這些志愿者往往起不到實質性作用。而對于紅十字會——這種人員編制少、災害到來時需要大量志愿者的團體來說,平時更應該加大志愿者的培訓力度。
在災區,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是,越是第一時間能主動和各級政府、指揮中心或者紅十字會聯系的志愿者,越容易發揮自己的作用。
地震當晚,由于都江堰救援現場有大量傷員,成都市交委通過當地電臺,向社會呼吁到都江堰搶救傷員。
消息發布不到10分鐘,上千輛出租車趕往都江堰免費接傷員。13日凌晨的都江堰城區,大雨如注,一片黢黑。但在都江堰入口的公路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成都出租車。閃著應急燈的汽車匯流成河,映紅了都江堰因停電而漆黑一片的街區。(文中曉陽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