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世界銀行的面板數據,在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下,世界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某種“極限”或“拐點”,不同國家的“極值”有所不同。當然,目前這還只是一種可能性;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數據鏈和更多的數據分析來檢驗。其原因可能與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情況相似,前面已有分析,這里不再贅述。
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長可能有“極限”,不同國家的“極值”有所不同。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2018年1月25日版網絡數據推斷,世界制造業的人均發展水平,有可能存在某種“極值”或“拐點”。具體而言,21個發達國家的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在2000~2015年期間,按現價美元計算,13個國家出現下降,3個國家出現波動;按2010年不變價格美元計算,12個國家出現下降,5個國家出現波動;按本國貨幣計算,7個國家出現下降,5個國家出現波動;按本國貨幣不變價格計算,11個出現下降,7個出現波動(表3-89)。高收入國家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的平均值,在2007~2015年期間,按現價美元計算,在5700美元左右波動;在2006~2015年期間,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在5700美元左右波動。
在18個部門中,2個部門(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長有可能存在“極限”或“拐點”;其他8個部門(采礦業、建筑業、環境治理、批發和零售、運輸和儲存、教育、金融和保險、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可能也存在類似情況,需要進行檢驗。
其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表3-88)。增加值結構變遷存在一些國別差異,其中,3個部門比例上升,3個部門比例下降,11個部門比例出現轉折,1個部門比例出現波動。就業結構變遷同樣有國別差異,其中,5個部門比例上升,5個部門比例下降,7個部門比例發生轉折,1個部門比例發生波動。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表3-88)。1970年以來,18個部門勞動生產率都呈上升趨勢,但在2010~2015年期間,有13個部門勞動生產率出現下降。
下面,按產業集群來分別討論不同部門的國際差距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