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先進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文化,具有歷史性、民族性,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屬性。自然科學和生產技術的主體是人,也不能擺脫這些屬性。因此,文化體系構建,文化改革發展,必然要正確對待和處理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的問題。
在實踐中首先面對這一問題的是列寧,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資源。列寧指出,“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才正確地反映了革命無產階級的利益、觀點和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基礎上,按照這個方向,“才能認為是發展真正無產階級的文化”。但是,對待歷史文化資源要進行“兩種文化”分析,要“取出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成分”,“同每一個民族的資產階級文化、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相對抗。” 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回答了文化建設為什么和怎么樣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的重要問題。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民服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當作國民文化的方針來說,屬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并且,“只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任何別的階級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領導了的。”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帶來了中國文化的復興。他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建國以后,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提出:“在我們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里,無論在黨內還是在思想界、文藝界,主要的和占統治地位的必須力爭是香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進而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是要我們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去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觀察文學藝術,并不是要我們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寫哲學講義。”
在新文化建設中,毛澤東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他指出:“真正人民大眾的東西,現在一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東西,不可能屬于人民大眾。”毛澤東強調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他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深刻地說:“我以為,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這個中心的問題解決了,文化領域的其他許多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第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正確對待多元文化樣態,毛澤東提出了總結和批判繼承民族文化遺產,主動吸收國外進步文化資源的基本原則。他指出:“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產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外國思想的價值。”他說:“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同時,他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的食糧的原料,……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東西,都應該吸收。”
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方面,毛澤東結合列寧“兩種文化”的教誨,形象地提出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的原則。他說,對于“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腸胃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應如此,“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 這就與虛無主義和兼收并蓄劃清了界限,對于建設先進文化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第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毛澤東結合文化革命與建設的需要,提出了許多充滿辯證智慧、政策性很強的具體工作方針。例如,他提出文化活動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了繁榮和發展文化,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知識分子要進行世界觀的改造,要與人民群眾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等等。
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中華民族新文化的這些思想策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其一,在工作層面解決了文化建設中總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具體的內容形式之間的關系,指明了一元多樣的文化建設方向;其二,建構起了推陳出新、借力揚帆的開放的文化體系,為文化的繁榮與進步提供了政策保障;其三,打破了依靠文化精英推動文化發展的歷史模式,使人民群眾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在文化建設方面徹底貫徹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者:陳鋒 文化部監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