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 畜牧業
草原畜牧業以保護草原生態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建立草畜平衡機制為手段,以組建牧民合作社為切入點,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及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目標,堅持分流牧業人口與減畜相結合,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和生態移民保障制度,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一條草原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農區畜牧業以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為重點,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推廣健康養殖方式,不斷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水平和綜合生產供給能力。重點發展牛羊肉、奶牛、毛絨、飼草料等4大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生豬、家禽產業,適度發展特種養殖業。
(一) 牛羊肉
——主攻方向:牧區全面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轉變經營方式,提高畜種品質。農區把大幅增加牛羊肉產量作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規模養殖基地建設,全面形成良種羊、牦牛和肉牛優勢產業帶,加快畜群周轉,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通過推廣良種、良料、良法,實現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升農區畜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發展目標:到2015年,草食畜出欄達到730萬頭(只),牛羊肉總產量達到20萬噸。其中:羊肉、牛肉產量分別達到10.7萬噸、9.36萬噸,產值達到67.5億元。牛羊肉滿足本省需求的基礎上,外銷量提高到7萬噸。
——區域布局:海東、西寧所轄各縣的川水及淺腦山地區,黃南、海南、海北州等地的農區和毛肉兼用羊主產區的20個縣(市),建立細毛羊、半細毛羊和肉用良種羊產業帶,良種羊存欄數量提高到370萬只,母畜比例達到65%,年出欄達到180萬只。牧區藏羊主產區的19個縣建立藏羊產業帶,藏羊存欄量保持在600萬只左右,母畜比例提高到65%,年出欄達到375萬只。海東、西寧各縣的淺腦山地區和海北、海南、海西和黃南州所屬農業區16個重點縣,建立良種乳肉兼用牛產業帶,建成存欄能繁母牛4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小區)150個,區內乳肉兼用牛和雜種黃牛能繁母牛存欄增加7萬頭以上,年出欄肉牛達到23萬頭。牧區6州21個牦牛生產重點縣,建立牦牛產業帶,存欄穩定在250萬頭左右,母畜比例達到56%,年出欄牦牛110萬頭。
(二) 奶牛產業
——主攻方向:堅持以奶牛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建設為重點,集中打造河湟流域奶牛產業帶和重點城鎮郊區奶牛主產區,提高規模化養殖比重和產業集中度,加大品種改良,推廣良種、良料、良法,推進青貯玉米基地建設,推行測乳配方飼喂技術,提高奶牛單產,增加牛奶總產。
——發展目標:到2015年,建成存欄奶牛500頭(其中:能繁母牛400頭)的奶牛規模化養殖場(小區)150個,奶牛單產提高到3噸,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1%。全省能繁母牛存欄達到20萬頭,牛奶總產量達到35萬噸,產值16.6億元。
——區域布局:重點建立河湟流域內的城鎮郊區和川水地區奶牛產業帶,兼顧海西地區面向城鎮的城郊奶牛生產基地建設。湟水流域的西寧城郊4區、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民和縣、樂都縣、平安縣、互助縣;黃河流域的循化縣、化隆縣、尖扎縣、同仁縣、貴德縣;海西州的格爾木、德令哈市等17個縣(區)為奶牛生產重點縣。門源縣、共和縣、同仁縣的部分小塊農業區可適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