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山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全文)

2013年09月10日13:4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十二五 規劃 山西 經濟發展 新農村 城鎮化 產業化 農業 農民增收 水利工程 生態建設 

二、“十二五”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分析

(一)有利條件。

“十二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繼續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發展現代農業、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體制和政策環境將更加有利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農村發展的基礎條件更加堅實。“十二五”時期,隨著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設以及全省經濟社會的轉型跨越發展,將為農業轉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將使我省綜合經濟實力更上一個臺階,各級財政將更加有條件、有能力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農村經濟發展的外部拉動作用更為突出。隨著我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政策的深入實施,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成果將進一步惠及農業和農村發展,為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為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發揮更加有力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三農”發展環境更加優化。隨著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的深入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支持“三農”發展的方法手段將更加科學,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將不斷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將持續優化。隨著“三農”投入不斷增加,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加大,將不斷夯實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條件,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二)制約因素。

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資源約束突出。山西省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水資源緊缺,全省年均降水量483毫米,人均水資源量381立方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20%。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積1911萬畝,旱地占耕地總量的2/3以上。土壤瘠薄,60%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下。水土流失嚴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0.8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9%,是全國水土流失嚴重的省份之一。“十二五”時期,農業生產面臨著耕地面積繼續減少、水資源更加緊缺的嚴峻挑戰。農業基礎條件差和資源約束突出的現狀,是制約山西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的基礎性障礙。

農業生態環境仍顯脆弱,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生態環境脆弱是山西省情的一個基本特點。我省山多林少,山區、丘陵區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70%以上。全省林木覆蓋率低,草原面積少,加之歷史和現實的破壞,生態十分脆弱。同時,隨著煤、焦、鐵等資源型產業持續發展,耕地、水、植被等資源又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或污染,更加劇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面對不斷增長的人口,日益加劇的經濟社會活動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三農”資金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相對滯后。我省農業和農村投入欠賬較多,盡管近年來政府新增財力向“三農”大力傾斜,但與新農村建設的投資需求相比仍嚴重不足,“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預計進入“十二五”時期這一局面仍將持續。在農村公共事業和民生改善方面,盡管在全省實施了“五個全覆蓋”等民生工程,但總體上農村公共事業發展仍相對滯后,特別是在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農村衛生設施和醫療衛生網絡不健全,衛生保健水平低,部分農村基本無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農村基礎教育仍然薄弱,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對低收入和特殊困難群體的救助機制還有待健全。可以說,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村公用設施還比較簡陋,社會公益事業還相對薄弱,這些都已成為制約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

城鄉發展差距縮小難度大,城鄉互動發展機制尚未形成。近年來,我省城鄉經濟發展較快,人民生活都得到很大改善。但與全國相比我省農民收入水平不高,特別是由于農民收入增長滯后于城鎮居民,城鄉發展的差距呈現出擴大趨勢,我省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由2005年的6023元上升到2010年的1091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08:1上升到2010年的3.3:1。農村貧富差距拉大和城鄉發展差距難以縮小是“十二五”時期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難點。同時,當前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依然偏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空間有限,而一些制約農民增收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消除,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實現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