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把握重點促轉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撥付資金34.5億元,支持發展資源地區轉型和接替產業項目494個,扶持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項目229個,對焦化行業兼并重組、產能置換和產品深加工予以貼息補助,支持開展“晉善晉美”旅游宣傳促銷活動和景區開發建設。撥付資金27億元,支持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結構調整。
二是推進節能減排。撥付資金27.54億元,支持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完成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1200萬㎡,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300萬㎡,對淘汰落后產能項目給予補償,支持實施了節能重點循環經濟、資源節約重大示范項目及重點污染治理工程,推進了全省65個黃河、海河流域縣及重點鎮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強化了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治理。
三是支持生態建設。下達資金20億元,支持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汾河水庫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獎勵及水土保持,推進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和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支持森林資源保護、生態效益補償和林業生態建設,對重點生態功能區涉及縣和一些生態建設較好的縣進行獎補,支持太原市環境綜合治理。
四是促進科技創新。落實科技創新所得稅優惠政策,對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20%的低稅率優惠,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50%的稅前扣除。加快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加大對基礎研究、星火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和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屬科研院所中試基地和科研機構能力建設,全年財政科學技術支出達33.16億元,增長22%。
五是助力綜改試驗。認真實施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財政部門專項行動方案和財稅專項實施意見,支持22個產業轉型園和科技創新園建設,對“一市兩園”基礎設施改造、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園區轉型項目給予財政獎勵、貸款貼息或投資補助;建立園區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認定綠色通道,確保符合條件的企業全面享受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家支持,設立了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支持第四屆能博會、首屆晉商大會和其他招商引資活動成功舉辦。
3、多措并舉助“三農”,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2012年,全省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達309.91億元,增長28.4%。
重點扶持助農民增收致富。在全面鞏固和落實中央及我省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基礎上,支持我省再出臺小雜糧、設施蔬菜、山老區“一村一井”、移民搬遷補貼等10項惠農新政,新增補貼資金31.4億元,資金總規模達50億元。將薯類納入糧補范圍,按每畝60元標準補貼,小麥、玉米、雜糧補貼標準分別提高了20元、17元和37元;10.33萬戶農民購買農機具享受到財政補貼,支持培訓42.5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對產糧(油)大縣、設施蔬菜大縣、生豬生產和調出大縣實施財政獎補,扶持設施蔬菜、標準化果園和規模化豬場建設,支持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
夯實基礎助農業增產增效。支持改造中低產田39.56萬畝,治理大同盆地鹽堿地4.06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22.5萬畝。支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及中小河流治理力度。繼續推進實施以“513”工程為重點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支撐項目建設和現代農業示范區、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支持發展400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和60個“一縣一業”基地縣。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及時保障了抗旱保墑、防洪度汛、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和防控等經費需要。
深化改革助農村社會發展。兩年累計投入300億元,支持建成農村新的“五個全覆蓋”工程。當年投入5億元支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實施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試點工作有序啟動,成功爭取成為全國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省份。村級管理費提高到村均5萬元。下達扶貧資金19億元,支持實施呂梁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完成290個村整村推進、1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和科技扶貧成效顯著。
4、集中財力惠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增投入促教育惠民。全省財政教育支出執行559.41億元,增長32.6%,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17.7%,超額完成財政部下達我省考核指標,有力地支持了各類教育統籌發展。支持新建和改造一大批幼兒園,在70個縣開展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21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實行了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義務教育特崗教師工資待遇全部落實到位。支持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擴大到所有農村學生。普通本科院校生均經費由9000元提高到12000元。支持高校新區基本建成。
強政策促就業社保惠民。全省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執行354.97億元,增長10.4%。落實了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創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全省城鎮新增就業大幅增加。城鄉居民養老和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制度全覆蓋,320萬名60歲以上老人領到了養老金,246萬城鄉低保對象和五保供養對象實現應保盡保。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八連增”,月人均達1876元。
推改革促醫藥惠民。全省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執行179.59億元,增長12.5%。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支持推進縣域醫藥衛生一體化綜合改革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基本藥物制度試點范圍擴大到非政府辦社區衛生機構,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穩步實施,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
抓到位促安居惠民。全省財政住房保障支出執行86.81億元,增長2.3%。認真落實各項財稅扶持政策,積極拓寬渠道籌措保障性住房建設財政性資金,支持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0.9萬套,竣工18萬套,又有60多萬名住房困難群眾圓了安居夢。
抓關鍵促文化惠民。全省財政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執行60.38億元,增長25.3%。認真落實支持文化改革發展各項財稅政策措施,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公益性文化設施繼續免費開放,農村文化體育場所建設成效顯著。支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163家國有文藝院團完成改革任務;六大文化集團健康運營,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再結碩果。文化遺產和重點文物保護繼續加強。
保運轉促和諧惠民。穩步實施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基層政法部門建設得到明顯加強。繼續加大食品安全監管經費投入,加快推進全省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支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按照每年每個社區3萬元的標準建立了城市社區事務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加大應急救災財政保障力度,增強基層應急救災能力。
5、科學精細強管理,積極提升財政管理績效
推進法制建設。認真開展《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條例》立法后評估及新頒布的《山西省會計管理條例》貫徹落實工作。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行政審批窗口建設和行政審批電子監察,規范行政審批網上審批事項。
深化財稅改革。繼續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將我省第一批22個擴權試點縣(市)全部納入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范圍。加大專項資金清理力度,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深化部門預算改革,提高預算年初到位率和編制完整性。全省11個市本級和131個縣區(含開發區)完成或啟動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市縣級全部完成了會計集中核算轉軌任務,11個市本級和107個縣(市、區)非稅收入收繳管理進入改革試點,公務卡制度改革覆蓋范圍擴大到省直111個一級部門、975個基層預算單位和全省98%的縣。政府采購監管水平和效率進一步提升。初步實現對全省政府性債務的全口徑管理和動態監控。
完善預算管理制度。積極健全政府預算體系,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工作穩步推進。對省直部門預算執行進度實施量化考核,對省級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轉賬與現金提取實行動態監控,財政結余資金特別是省級政府采購結余資金管理進一步加強。預決算信息公開和預算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工作扎實開展。
嚴格財政監督。對能源企業、糧食企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以及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行了專項檢查,對新的“五個全覆蓋”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點民生項目的政策執行和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跟蹤監督。繼續鞏固和深化“小金庫”治理成果,實現了由專項治理向常態化監管的轉變。加強會計行業監管,規范了財務會計秩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財政運行和財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財政增收基礎不夠穩固,各方面事業發展對財政投入的要求越來越高,財政收支矛盾凸顯;財政支出結構調整難度加大,財政管理仍需加強,資金使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地區償債壓力較大,財政潛在風險不容忽視等等。這些問題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需要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