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日前閉幕。十七大報告中有許多新提法,令人耳目一新,也引人深思。在經濟領域里也有不少,比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翻兩番”目標由“總量”變為“人均”,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等。本報今日起推出系列述評文章,深入學習領會十七大報告精神。
富民興邦篇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這意味著投資理財獲得了明確的肯定和鼓勵。從存款保值,到投資生財,中國人的理財觀念正在經歷一場空前的變革。對于肩負富民興邦重任的資本市場來說,必將由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讓國民更多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十七大報告的這一新提法表明,財產性收入與勤勞工作的收入一樣,都是國民增加財富收入的來源。
事實上,財產性收入與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同屬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其他一些國家一樣,在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人民手中積累了一定財富后,財產性收入就會逐漸成為我國國民新的重要收入來源。隨著包括資本市場等各類金融市場的發展,在財富效應的示范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投資者行列中,通過投資來分享企業和國家經濟增長的“甜頭”。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絕大多數國民獲得的都是直接的勞動收入。改革開放后,出現了個體戶的勞動致富,后來又出現了大批私營企業主,他們往往兼有勞動收入和投資性收入。近些年來,包括買股票、買基金、出租房屋、收藏藝術品等在內的通過投資以獲取收益的人越來越多,以至蔚然成風。財產性收入逐漸成為富裕起來的國民積累財富的一個重要渠道。
財產性收入增加是大趨勢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我國國民財產性收入增長越來越快。
2000年,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家庭收入來源中,財產性收入僅為128元;到去年,這一數字已經突破240元,占居民收入2%左右。去年全年,我國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了24.4%,遠超過居民收入10.4%的漲幅。財產性收入無疑正成為我國居民家庭財富的新增長點。
專家指出,目前中國居民正進入財產性收入增長的黃金期。已經擁有一定“財產”的居民,正在努力創造“財產性收入”。近年來,居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房屋、收藏品等財產的擁有量迅速增加,相應的利息、紅利、租金、增值收入等也在成倍增長。
另外,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年齡重心即將從中青年向中老年轉移。而據調查,美國人中持有股票比例最高的年齡段是55-64歲和65-74歲。隨著多年收入和財富的積累,我國中老年人群的理財需求將集中爆發,財產性收入也將迅速增加。
資本市場任重道遠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財產性收入必然涉及到各種投資,除了實業投資外,還包括投資金融產品,涵蓋了儲蓄、債券、保險和股票等。”毫無疑問,對于大部分居民來說,資本市場將成為其創造財產性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對于普通居民來說,一次前所未有的理財創收的機遇正降臨。數據表明,從去年10月以來,儲蓄“搬家”股市的趨勢一直沒有停下。目前,擺在廣大投資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提高自身理財水平,學會理性、科學投資,樹立風險意識,促進家庭收入多元化。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同樣遇到一個千載難逢的壯大、發展的大好時機。
專家建議,應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適應居民多元化投資需求。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要“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為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和信息披露,為廣大人民營造公平的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條件。應加強投資者教育,尤其是風險教育,多渠道開展理財基礎知識的普及。應不斷優化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保持市場規模的適度增長。
可以預見,隨著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日益提高,中國的富民興邦之路將越走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