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假日,全球掀起打折狂潮,對不少白領來說,到香港或者美國“血拼”的好機會又來了,可是由于工作繁忙或者交通費用的問題,許多人無法親自去選購商品;翻開最新的時尚雜志,一款款漂亮的時裝、手袋讓人躍躍欲試。遺憾的是,很多品牌在自己的城市還沒有上貨,只能望洋興嘆;很多人都知道相同的產品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價格,但為了外地便宜貨特意跑一趟又似乎有點不值……這些購物的煩惱如今已經不再是煩惱,因為,這些需求催生了一個新職業——替人購物血拼的“代購人”。
跑一趟香港掙三四千元
王小姐以前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由于工作關系經常到香港出差,一些同事就經常托她帶一些化妝品、手表或者高級手包、服裝之類的東西,后來她辭職專門做“代購”生意。“客戶只要告訴代購者商品的品牌、型號、數量就可以,貨到之后收取商品售價的15%的代購費。”王小姐告訴記者。王小姐介紹,因為貨到之前要代客戶墊錢,目前客源主要是靠朋友。王小姐認為自己的“代購”收入在同行中屬于不錯的,一次差不多能掙三四千元,一般一個月去兩次。
據介紹,代購人中,除了像王小姐這樣職業型的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出差機會比較多的小白領。記者在一些社區網站上看到,有一些人在網上稱自己月底將會去香港、新加坡等地,聯系“代購”業務。還有一種從事代購職業的人是在香港有親戚或朋友,兩邊合起伙來一起做,這樣做的成本最低,北京的訂單一下,三四天就可以接貨。
據介紹,代購人目前約有三種,也分兼職和專職的:第一種是節假日代購族;第二種代購人有自己的渠道,有的和商家有書面或口頭承諾,有的還是商家內部員工,可以拿到7折甚至6折的內部員工價;第三種則是經常去香港和臺灣地區或者國外的生意人或旅游業者。
國內城市差價也有賺頭
家住北京的Cici是個購物狂人,是各大商場打折、送優惠券等促銷活動的常客。她自稱對商家的這些促銷手段完全沒有抵抗力,一到各大節日、換季的日子,“買多少送多少,買多少減多少”這樣的噱頭總是讓Cici在滿載而歸的同時,總是存留許多優惠券。她嘗試著在網上變賣這些優惠券,但也很快發現了這一做法的局限——只限于北京地區的買家。隨即她就在網上開設了代購業務,同樣的品牌,同樣的款式,北京、上海等地的折扣價格確實要低于內地許多城市,而且,在動輒送券返利的激烈商業競爭中,Cici還可以拿著這些買東西換來的券繼續使用,這樣一來,一件單品的價格往往只是其他城市的五六折,而她則從中賺取代購費。
像Cici這樣生活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等地的代購,大多賺取的就是產品在大城市與二三線城市里的差價。
Cici認為,做這種賺取區域間差價的代購,首先是要有耐心,盡量滿足客人五花八門的要求。二是腿要勤,她曾經為了一個江蘇客人的長靴而去商場來回跑了四次。第三當然是要懂得精打細算,哪個商場的折扣最劃算,折扣券和打折卡如何排列組合才能得到利潤最大化,沒有一點精明的頭腦是不行的。
化妝品和服裝是代購熱門
據悉,同一件商品,特別是國際品牌化妝品,在不同地區差價會很大,比如蘭蔻、倩碧等高檔化妝品,在香港的售價一般要比內地便宜1/3以上,碰上打折的時候還會更便宜。一些代購者收取了10%的手續費,買家還是可以節省一定的購物費,正是這種差價,很多買家愿意選擇代購。
服飾也是不少人鐘愛的代購品。網名為花云手的李小姐就專門幫人代購衣服、飾物等,為此她還開通了專門的網站和QQ群。李小姐幫人代購的手續費是以衣服的件數來算的,一件衣服收取5元至10元不等的手續費。另外,她的收益還來自一些服飾批發店所給的“獎勵金”。由于有固定的供貨渠道和良好的信譽度,現在花云手的“代購QQ群”的成員已達兩百來人。
如今,代購的交易品種越來越多,交易量也越來越大。紐約第五大道的運動服飾、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時尚包包、中國香港銅鑼灣的名牌化妝品……只要消費者想到、看到的,都可以代購。
代購費用的計算公式為:國外購買貨物實際折扣價+代購費用(商品總價的8%-10%)+國內運費。折算下來,一般是內地賣場商品價格的六折左右。
通過和淘寶網的一些職業代購接觸,記者了解到,一般做得好的代購人一個月的收入基本保持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間;而做得很棒的代購人,一個月收入則在2萬元以上。因為不需要支付太多成本,因此,即使代購做得很差,一個月收入保持上千問題不大。
本報記者 張鵬J024
高級投資專家 席永剛
專家點評
商業創意指數:3.5
產品技術指數:3
市場潛力指數:3.5
盈利能力指數:3.5
團隊能力指數:3
一句話建議
消費始終是最活躍也是最大的市場,未來20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將是持續的朝陽行業。市場未來的發展將會面臨品牌集中和品牌分散兩種趨勢共存的局面,消費集中是有一些品牌突出出來,快速增長、強者恒強,從而占據較大的份額;但隨著消費水平提高,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會出現一些小品牌在細分行業深挖潛力,呈現多個細分行業同樣繁榮的局面。像文中的“代購”其實就是利用人們的差異化需求,在細分的領域發揮自身的特點,找到商業機會。從創業來說,在細分領域尋找發展機會,成功的概率會更大一些。(張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