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種菜”、“偷菜”,如今還可以在網上“買菜”了。這可不是虛擬的網上交易,而是買賣貨真價實的蔬菜,而且可以送貨上門。
1個月前,幾個大學生受北京網上買菜業務啟發,在濟南辦起了這家“買菜網”。客戶可以通過電話或網上預約的方式下訂單,然后約定時間等著“送貨上門”。近日,記者來到這家網站,試圖了解這一蔬菜經銷的新模式。開業一個月了訂單不到500個
20日下午4點半,記者走進“濟南買菜網”辦公室,正碰上一位小伙子出門送貨,他要前往南部城區的一位市民家。半個小時后,他將準時把這箱價值二十多元的蔬菜送到省城一戶居民家。這單生意成交后,網站可以賺兩元。
此時,辦公室還有四個人正清點下一個客戶點的菜——一捆蔥、一個西蘭花、一袋蒜、一袋紅豆,還有附帶的一包鹽。“顧客要多少,我們采購多少。”客戶經理朱娜說。為保證送去當天的新鮮蔬菜,他們要求客戶每天上午九點前下好當天訂單,“當天賣當天的菜,下午訂菜的客戶只能等到第二天了。”
據網站經理王耀平統計,從10月10日開業以來,網站接到的訂單不足500個。“剛開始時一個訂單都沒有,現在好些了,有了部分回頭客,情況好的話每天訂單能達到十幾個。”王耀平告訴記者。
盡管如此,開張一個多月來,網站不僅沒有實現盈利,還需要持續投資。目前網站生意并不是很好。“正處于艱難時期。”王耀平意味深長地告訴記者。前期,他們投入的三萬多元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收回。顧客都是散戶蔬菜價格下不來
一般來說,網上購物的價格會稍便宜一些,但記者在買菜網上看到,網站公布的每斤蔬菜價格較一般市場要貴兩三毛錢。
對此,王耀平也頗感無奈。他介紹說,由于還沒有打開市場,客戶都為散戶,每次訂貨量都非常少,如此一來,蔬菜的采購價格壓不下來,銷售價格自然要水漲船高。王耀平指著茶幾上的一個西蘭花說:“客戶就要這么一點,菜商不可能給我們批發價,只好按市場價算,這樣我們就只好再把每斤加兩三毛錢賣出去,利潤率非常低。”
“保證蔬菜質量是第一位的。”網站經理王耀平不斷地重復這點。王耀平說,他們深知蔬菜的特殊性,絕對不能讓客戶吃到失去水分的蔬菜。為此,他們對菜品總是精挑細選。
此外,網站工作人員要在全濟南市送貨,人力成本相當高。剛買了兩周的地圖,已經被幾個小伙子快翻爛了。曾有人在網上“毫不客氣”地問朱娜:“5元錢的菜,20公里的路途,網站給送嗎?”朱娜坦言,這的確是個難題,最后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20元起送。”
王耀平說,要想讓價格降下來,就必須有市場、有大批量訂單做支撐,從目前的情況看,顯然還有待時日。這讓他們非常苦惱。“下一步我想和一些飯館、單位聯系,嘗試著跟他們合作。”王耀平一直在琢磨如何拓寬市場。新模式難認可居民對此有疑慮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市民,對于這種新產生的蔬菜經銷模式,大部分市民非常陌生,并疑慮重重。不過有些市民愿意嘗試,最吸引他們的是網上買菜所帶來的便利。
“我最關心的是他們賣的菜質量怎么樣。”28歲的劉先生這樣告訴記者。劉先生在省城某機關單位上班,比較講究生活質量。在他看來,蔬菜和其他商品不同,不易儲存,如果通過網上“折騰來折騰去”,會不會影響蔬菜新鮮度?
除此之外,市民最擔心的問題莫過于蔬菜價格。市民靳女士長期在家照顧老人孩子,對蔬菜價格非常敏感,她認為在菜市場可以討價還價,網站一口價的做法讓她接受不了。
老年市民則因受傳統觀念影響而難以接受這種買菜的新形式。“說起買菜就是去菜市場啊,樓下就有個農貿市場,邊買菜還能邊活動胳膊腿。”近60歲的馬先生這樣對記者說。
專家觀點
網上賣菜并不好干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泉馨認為,網上經營蔬菜對配送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與書籍、衣物等商品不同,蔬菜的價格相對不穩,加上客戶只能通過圖片、語言描述來了解蔬菜信息,這顛覆了傳統在現場挑、揀蔬菜的購買模式。因此,從專業角度看,網上賣菜不太適合理論意義上的網絡營銷概念。
不過,張教授表示,或許正因為不適合網上經營,競爭對手少,買菜網反而容易做出自己的優勢。張教授建議,買菜網應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特征,下功夫分析客戶看重的價值,這樣才能挖掘出自己的優勢。此外,網站還應仔細考慮自己的運營成本。(馬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