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發 鐘 敏 攝
中新網6月22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道,一位成功創業的香港學子李殷康,從暨南大學畢業后借款1200元,以技術入股和同學在東莞創辦計算機公司,由軟件開發起步,4年間歷經風風雨雨,公司終于風生水起,最高年營業額突破200萬元,自己亦獲得百萬元的收益。
寒門學子暨大求學
李殷康1978年生,家住香港觀塘,1998年9月就讀于暨南大學計算器專業,2002年畢業時,與同班同學邱棟銘同在廣州一家軟件通訊公司工作。半年后,兩位同窗校友攜手在東莞,邁出人生創業的第一步。
“其實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我已經由香港公民轉為英國籍公民,高中畢業可以去英國上大學。”李殷康說,“當時選擇來內地暨南大學上學,主要是考慮到父母都是普通的建筑業工人,收入不高,母親身體也不好。去英國上學費用昂貴,家境不好,擔心父母有壓力。在內地上學省些開支,畢業后早日自立。
內地實習激發創業夢
在暨南大學計算器系軟件專業求學4年,李殷康考到了微軟的工程師證書。每年暑期回一趟香港看望父母之后,就立即趕回學校,參加學校安排的企業實習。
“我大二時參加了明碁計算機在廣州太平洋計算機城的營銷實習活動,感覺不錯,內地消費潛力巨大,實習完后有一種畢業后想在內地工作的沖動。”
為了深入了解內地的IT產業,大三時,李殷康申請到臺灣明碁計算機的內地總部——蘇州生產基地實習了一段時間,回來與同宿舍的好友邱棟銘商量畢業后的去向。邱是潮州人,軟件開發技術不錯,兩人都想到了創業,但創業需要本錢,但他們當時都沒有。畢業時兩人同在廣州一家IT公司做起了業務員,工作經驗積累得相當不錯。
半年的打工生涯,李殷康并沒有攢下多少錢,也不好意思向已經退休的父母要錢。他只好向廣州的同學借了1200元,與邱棟銘到東莞租房創業。
當時,李殷康與邱棟銘經常被公司派到東莞服務客戶,這對他們創業有很大幫助。“半年下來,我們在東莞聯系上了200多家客戶,有些客戶就成了朋友。”
艱難抗海嘯核心客戶200多
2007年李殷康的駿天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扭轉了虧損的局面,但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又讓他們始料不及。
“我們的客戶有一千多家,但去年第三季度開始,東莞許多外貿企業停工,有些還倒閉了,我們上門收取服務費時,發現有300多家客戶不見了,余下的服務費也無法收回,2008年公司沒有盈利,我們很擔心2009年,所以從年初開始就自覺地抗擊金融危機,重新尋找客戶。”
主管業務的邱棟銘說:“今年頭三個月基本沒業績,心理很緊張,但堅持到4月份,事情出現轉機。一些客戶又陸續貸到款恢復了生產,部分拖欠的服務費收回了。5月份新銷售的客戶有10家。本年續簽的老客戶也超過了200家,大家終于松了口氣。”李殷康還拿出剛簽約不久的一份合同:“金融海嘯危中有機,部分軟件公司倒下了,挺過來的企業有新機遇,預料今年的業績不會差。”
創業靠機會做大靠智慧
創業一舉成功之后,李殷康、邱棟銘等人非常振奮,2004年公司開始了快速擴張。 “當時的想法是要盡快讓更多的客戶用上我們的軟件,于是招了20多個業務員,還在東莞和廣州各開了兩家辦事處,每個月的租金都接近4萬元。”
但是,當年新增客戶200多家,但實際利潤比2003年減少一半。2005年業績又減少一半。“我們意識到公司人員擴大之后,對管理要求較高,我們是做技術出身,這方面的經驗不豐富,2006年公司出現虧損后,我們決定瘦身。”
2006年他們關閉了廣州辦事處,又將東莞兩個辦事處合二為一,同時精減員工,扭轉了虧損局面,并在當年盈利20余萬元,但公司規模又恢復到2003年的樣子。
“創業之初我們充滿激情,一直想把公司做大,但又只能根據市場來量力而行。如果說創業之初主要靠一兩次機遇,那么之后要把公司做大做強,除了機遇更需要智能。我們3人編程方面較有經驗,管理方面有所欠缺。經歷了這么多,今后公司會逐步走向正規化,現在我們的目標更務實,不再搞人多致勝,希望三五年之后,公司重新達到20多人的規模,業績也要翻倍。”李殷康對此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