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電影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電影市場活力進一步被激發,不斷成熟的放映檔期前后連貫,放映熱潮此起彼伏。火爆的電影市場成為文化消費的一道亮麗風景。
據初步統計,2008年國內電影市場票房總收入超過42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幅為26.69%。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25億余元,增幅超過42%,占票房總收入的61%,在國內市場所占份額連續6年超過進口影片。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賀歲檔期,國產賀歲電影一路高歌猛進,去年12月的全國票房就超過5億元。賀歲檔有4部影片票房過億元,國產影片的市場占有率占據了院線的主流地位,合計票房占了檔期85.4%的市場份額,充分顯示出本土電影的廣泛觀眾基礎與巨大市場潛力。
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電影市場也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委員們就電影市場中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如何促進電影市場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19.5現象”與100億票房
對于40多億元的票房,委員們認為其反映了電影市場的活力,但在觀眾年齡結構和區域分布上還有待挖掘和拓展。
“據近兩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電影市場有小眾化、年輕化的傾向,觀影人的平均年齡只有19.5歲。這種現象引起一連串的市場反應和文化現象。”馮小寧委員認為,由于年輕人偏愛時尚化、快餐化的文化消費,商業市場的反饋很容易導致中國的電影創作出現類似傾向。“而且‘19.5現象’恰恰說明大多數中國人沒有看電影。我相信他們不是不喜歡看電影,而是因為生活、工作的壓力以及大城市的交通問題等因素而沒有走進影院。”
據馮小剛委員介紹,自2003年以來,我國的電影票房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雖然與美國4萬塊銀幕、100億美元的票房相比我們的總量還比較小,但是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速度還是讓很多外國同行眼熱。”但他同時也指出,目前我國的4000塊銀幕都集中于大型商業城市,還有350座人口100萬左右的中等城市以及縣級城市基本沒有影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要起到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的作用。廣大二、三級城市的潛在市場及其為就業帶來的機遇,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據估算,二、三級市場每年的票房收入應該在100億元左右。”
拓展二、三級市場
針對拓展二、三級城市電影市場,馮小剛提議將我國的影院分四個類型,第一類是20座左右的特大商業城市的影院,以每年遞增25%的速度為目標確保票房增收。第二類是350座中等商業城市,在每個城市最少建3個影院。第三類是2500余座沒有影院的縣級市也要盡快恢復或建立影院。他說:“第二、三類影院建設共需投資250億元左右。國家只需投資15億元左右撬動市場,其余資金就能由民營企業融資完成。”第四類是農村,提議建立5萬個農村放映隊,由相關政策支持,做到免費放映。
另外,他建議在電影企業起步時期,能夠減免5%的電影基金稅率,并使影視企業享受國家高新企業的稅率。他說,從影片票房中抽出5%作為電影基金,讓電影人的負擔過于沉重,“等我們做成好萊塢那樣才該抽成”。他還認為,中國內地電影處于起步階段,應該享受高新技術15%的稅收,而非現在25%的企業所得稅,“香港的娛樂稅才1%,這樣就不會有瞞報稅收的現象了。”
全國政協委員李鉞鋒呼吁,各地文化廣電部門可將平價電影院納入院線制改革范疇,充分利用電影發行的不同播放檔期,有意識地降低購買播放權的費用。還可將一些經典懷舊影片再次搬上銀幕,既能降低影院的播放成本,又能滿足觀眾的懷舊愿望。同時,進一步推進平價電影院的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平價電影院經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馮小寧認為,恢復和建立中小城市和鄉村電影院、電影設施,成倍增加銀幕數量,不僅有利于拉動內需,開拓電影市場,而且能夠拓寬觀眾層面,把中老年人看電影的習慣又拉回來,讓他們“溜達溜達就能看電影”。
而針對現存的電影受眾年輕化趨勢,馮小寧認為,編導首先要與時俱進,要學會用恰當的商業化表達方式傳達自己的思想品位和藝術追求,不要總是搞小眾化的藝術片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完全市場化,而應該追求人文享受與視覺沖擊的融合。另外,媒體要參與到對觀眾的素質培養和引導中來,告訴年輕觀眾什么是高層次的,什么是低俗的,對淺層次的影片要有害羞感,對電影有挑選,而不是盲目地追星。
作者:翟群 劉修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