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村的虧損
參與國奧村建設的一些人中,也曾經參與過2001年大運村的建設。
北京市承辦的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屆大運會,可能也是最節儉的一屆大運會之一。當年,第21屆大學生運動會執行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劉敬民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大運村的開發,政府只掏了床單的錢。”
大運村位于北京知春路,占地11.2公頃,按照官方的說法,大運村本身建設總投資約12.5億元。10棟學生公寓(原運動員宿舍)分為南北兩列呈半弧形,懷抱中央綠地廣場,東南兩側分別有一座16層的綜合樓和一座19層的寫字樓,正門入口處還有一棟四星級的酒店。
2000年3月,天鴻集團接手大運村項目,自行籌資,僅用1年零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宏大的建筑群,創造了讓天鴻集團引以自豪的天鴻速度。大運會期間,大運村成功接待了來自172個國家的6000名大學生運動員。然而,榮耀的背后是無奈:大運村轉為大學生公寓,政府只讓收租金,不容許出售。每位學生每年只收2300元。
如此計算,按一萬個床位的話,天鴻集團也只能一年收回2300萬元,用天鴻集團董事長劉希模(現首開集團董事長)的話來說,只夠物業運作的費用。僅10棟公寓投資就達8億多元,每年僅利息就達3000多萬元,按照這種租金,不知到什么時候才能收回投資。雖然此后他曾表示:“現在我們在經營大運村的一個四星級酒店,兩個寫字樓,算是政府給我們的資金。加起來有7個億回來了。”但這些回收的資金對于天鴻集團在大運村上的巨額投入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這是國企行使政府投資的體制使然。
“可以稱之為一個成功的項目”
北京奧運村,天鴻集團也是投資主體之一。跟2001年所不同的是,奧運村在建設設定時采取“BOT”模式。
奧運村和國家體育館是當年北京市首個采用“BOT”方式進行招標的奧運項目。據悉,中標方將全部承擔項目的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的所有費用,除享有政府相關優惠政策外,不再享有政府另外投資。
所謂BOT(Build—Operate-Transfer)項目融資是指私營機構參與國家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并與政府機構形成一種“伙伴”關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分配該項目的資源、風險和利益的融資方式。而運用BOT方式承建的工程一般都是大型資本、技術密集型項目,主要集中在市政、道路、交通、電力、通訊、環保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