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他不過是一個“赤手空拳”的19歲毛頭小子,憑借爺爺的支持開始投資港股并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2001年,22歲的他用自己的錢為父母買了一套房;2003年,他的房地產代理行門店開到了7家,24歲就擁有了250萬元的身家;2005年,他被合伙人坑害,公司破了產,個人變成窮光蛋,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2006年,他重入股市,再次成為百萬富翁;2007年,28歲,轉入期市,從前翻幾番的投資勝果都敵不過一夜暴跌……
輟學炒股20歲掘得第一桶金
“1998年的夏天,正準備迎接19周歲生日的我,跟隨爺爺來到了香港。此時的我,不過是一個大三途中輟學的毛頭小子,沒有任何屬于自己的資產,惟一的也是最大的財富,就是身上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生猛氣息。”周立誠回憶道。
他跟爺爺提出:“給我一筆錢,讓我用于炒股炒匯,本金部分仍然歸你所有,實現的增值收益部分一人一半,看看我能做到多少。”爺爺同意了周立誠的這個要求,并給予孫子5萬美元(差不多40萬港元)的融資款,表現出對孫子的鼓勵和信任。
“剛開始,我是一名非常遵守投資紀律的理性投資者。”周立誠這樣評價當時的自己,事實上,那個階段的他,也是這樣做的。
8月29日,在周立誠19周歲生日前一天,在香港恒生指數回升到7800多點后,周立誠進入了香港股市這個“大海”。20周歲生日的時候,周立誠還給了爺爺80萬港元,而周立誠自己手中,也有了第一筆原始積累——40萬港元。
長袖善舞進軍上海房地產
2000年的圣誕前夕,周立誠手上真正屬于自己的資金量,第一次突破了100萬港元。
2001年6月,周立誠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上海。有著敏銳投資頭腦,已經懷揣一腦袋商業(yè)創(chuàng)業(yè)計劃的周立誠,這一次,看到了國際大都市大上海的一個發(fā)展?jié)摿ζ贩N——房地產。
于是,他加入了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開始了自己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一個月不到的2001年7月,周立誠為父母購置了一套住宅公寓——新江灣城時代花園的一套商品房,總價25萬元(含稅),房子產權掛在父母名下,并且供父母居住使用。他說:“那時根本沒有人愿意買新江灣城,但我堅持認為,2500元/平方米不到的單價,絕對值得。”
如今,6年過去了,新江灣城商品房的單價已經躍然跳上了2萬元/平方米大關,這筆投資的成敗,大家自然都已經明了。
2001年9月,周立誠在上海盧灣區(qū)徐家匯路成立了自己的房地產代理行,主要以代理上海市區(qū)寫字樓、豪宅的租售業(yè)務為主。
這是周立誠個人擁有的第一家公司。
一貧如洗重回職場拼搏
2002年到2004年,這個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將自己的房地產代理行由一家門店發(fā)展壯大到了7家門店。當周立誠的事業(yè)蒸蒸日上、財富也在不斷積累并不斷創(chuàng)出“新高”時(最高時他的個人實際資產達到了250萬元左右),一件對他個人影響巨大的事情出現了。
2002年底,周立誠曾在門店擴張過程中,找了一個合伙人。本來,一切都很好。可惜,這個合伙人迷上了賭博,2004年底2005年初,該合伙人攜款潛逃,全部被卷走的資金大約250萬元。
作為公司的法人代表,這一切惡果,只能由周立誠來承擔。2005年5月25日,周立誠屬下的房地產代理行徹底宣告破產。此時的他,完全可以用一貧如洗來形容。
幾度消沉之后,2005年秋天,周立誠進入一家外企,從事公司兼并、融資等工作。2006年初,為了獎勵他出色的工作業(yè)績,老板給了他第一筆分紅。拿著這筆30萬元的分紅,周立誠購買了上海黃浦區(qū)“青年匯”的一套58平方米的小戶型房,總價當時達到了96萬元。他的身家財產,合計起來凈資產又一次回到了50萬元以上,其中房產凈資產30萬元,現金類資產20萬元。
染指期貨一夜間重回原點
從2006年11月底到2007年5月中旬,周立誠在業(yè)余時間投資A股,輕輕松松獲利三倍多。周立誠的自信心有些急速膨脹了,2007年5月,周立誠辭職后,索性又一次在家開始了“全職投資時代”。此時,他的個人流動性現金和金融資產總和為120萬元。
“由于工作之余在A股隨便弄弄,五個多月收益率就達到了300%多,這讓我有些飄飄然了。而在此時,提升我自信,甚至可以說是盲目自信的催化劑也在這‘恰當的時刻’出現了。”
“我又一次在網路上看到了臺灣期貨高手張松允的故事,這個人也被稱為‘臺灣期貨天王’,在臺灣期貨界屬于傳奇人物。”
“不到20萬元資金投入股市,搭配期貨操作,13年后能賺多少錢?答案是,10億元!一般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他就是年僅37歲、有‘期貨天王’之稱的張松允。”
“想要快速致富,對我而言,甚至需要全部資金都投入到期貨中去,才比較有可能。當時,我就問自己,我是否也能快速致富?我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于是,我打算出擊期貨市場。”
2007年5月19日,周立誠選擇了滬銅合約(0707)作為第一筆交易對象,投入本金80萬元。三天過去了,他一下子就賺了30多萬元。
“期貨,很容易讓人中毒。也許就跟煙癮、毒癮、賭癮差不多吧,雖然我從不抽煙,更不曾接觸后兩者。”如今的周立誠回憶到當時自己的心態(tài)。
沒有想到的是,他卻最終拜倒在“黃豆”下。他對黃豆的判斷,出現了方向性失誤。折騰了兩個禮拜,2007年6月底,周立誠全部資金已經只剩30多萬元。7月,他將自己“青年匯”的商品房辦理了個人消費貸款,獲得抵押貸款40萬元,繼續(xù)往黃豆期貨上進行加倉。
可惜,最終的結果是,周立誠又一次變成了貧民。這次,他只剩下5萬元資產用作維持今后的生活費用,而“青年匯”那套“背負抵押再抵押貸款”的房子,無奈被銀行收走了。
尾聲 思過
“你或許在牛市當中賺了一些錢,把我的故事當做茶余飯后的笑話一場——竟然有人在牛市當中賠了身家,之前我也會拿這件事自娛自樂一番。曾與友人笑談,若股指期貨推出會蒸發(fā)市場大部分財富,原因就是不少這兩年入股市的投資人在A股中賺了錢,以為自己實力非凡,可是到了期貨市場,才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金融市場。外匯、期貨市場可以隨意買多沽空,對投資高手來說是財富永動機,但對普通投資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金融里程的思過崖。”
“我想,自己本是一個比較專業(yè)的理性投資者,慢慢變成了一個很盲目的投機者,最后的心情就像在玩百家樂,所以最后才會一敗涂地。”(理財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