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文化遺產是城市在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歷史符號,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斷了城市的歷史
2007年6月18日,沈陽市鐵西區依托50年前堪稱亞洲最大的鑄造企業——沈陽鑄造廠的翻砂車間建設的1.78平方米的鑄造博物館、復原再現中國最大的工人聚集區——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館”,以及新建的蒸汽機車博物館,同時免費對外開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好評。慕名觀光的人絡繹不絕,迄今已吸引近6萬人次參觀游覽。鑄造博物館和工人村生活館先后被評為國家AAA級和AA級文化景點,省市文物保護單位。
城市的文化,必然要和這個城市的特征相結合。沈陽以“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陵”的歷史文化美譽蜚聲海內外,同時更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素有“共和國裝備部”之美稱。我國第一臺車床,第一臺變壓器,第一臺壓縮機,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等數百個新中國第一在這里誕生,曾經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的諸多輝煌。文化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沈陽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工業大都市,保留著較為豐富的工業文物。通過挖掘、保護工業文物,不僅可以留下沈陽工業發展進程的軌跡,為城市留下豐厚的工業文化底蘊,也可以為未來城市發展留下啟迪。從文化發展的視角來看,清文化已成歷史,不能代表現代沈陽的文化特征,以“工業立市”的沈陽需要“工業文化”的回歸。
沈陽在加快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踐中,經過戰略調整,一批企業重新崛起,再次找到了久違的驕傲。2007年6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授予沈陽“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稱號。
作為沈陽工業的核心區,鐵西區在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過程中,大力搶救、保護工業文化遺產。確立了以挖掘、保護、傳承工業文明的指導思想,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的原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出臺了地方性的法規。沈陽市委常委、鐵西區委書記李繼安在接受《暸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這樣曾說,“工業遺產是老工業基地在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歷史符號,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斷了城市的歷史。我們不但不遺棄它,反而更加大了保護和傳承的力度。”為此,鐵西區委、區政府先后在位于該區的黃金地段保留和修建了鑄造博物館、工人村生活館、蒸汽機車博物館、鐵西人物館等4個博物館,留住工人生活、生產的舊日時光,使寶貴的工業遺產得到續留,工業文明在這里彰顯、延續。
留住工業發展的歷史符號
鑄造館見證火紅的歲月
沈陽鑄造廠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日本高砂制作所。1946年4月,高砂制作所、松田制作所、建村制作所等7家日本企業合并建立了沈陽機器廠。沈陽解放后,工廠多次更名,直到1956年修建了該廠,并定名為沈陽鑄造廠。當時鑄造廠占地面積33萬平方米,職工人數多達5800人,號稱當時亞洲最大的鑄造企業。
隨著鐵西老工業企業的“東搬西建”,沈陽鑄造廠搬遷到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鑄鍛工業園。鐵西區根據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鑄造廠職工的意愿,決定將現存的工業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建成鑄造博物館。其核心車間,以原生態保留,并分為工業會展、創意產業園、鐵西工業發展回顧四大部分。在博物館的廣場上,重達30噸的鋼錠模子、重達13噸的中注管、重達15噸的鐵包子,以工業雕塑的形式展示出一個時代的厚重與恢弘。穿過烘干窯門搭成的大門進入博物館,高31米,長24米的超大型建筑結構令人震撼。轉盤子、碾砂機、燜火窯等鑄件工藝流程實物排列。芯盒、風鏟、砂箱、耐火管、鉛粉、風沖子等各式各樣工業元素點綴在墻,無聲地講述著鐵西工業曾有的輝煌。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尹吉男說,“對工業文化的傳承保護,體現科學發展觀。它不僅是一部凝固的歷史、一段難忘的情結、更是一曲工人隊的頌歌。它當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應當受到文化上的高度重視和全面保護,應當成為中國工業歷史的活教科書。”
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利在參觀時說,“鐵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工人村:追尋時代的腳步
沈陽市鐵西區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9月,是根據毛主席“在提高生產的基礎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由沈陽市投資1200萬元修建的。1952年12月,第一期79棟紅磚悶頂樓房竣工。1954年續建13棟,1957年續建51棟,共建成143棟起脊悶頂蘇式風格建筑,形成了總占地7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是共和國最早、也是最大的工人居住聚集區。在這里,暖氣、煤氣、上水下水,一應俱全;商店、醫院、儲蓄所、幼兒園,一個不少;糧店24小時營業,郵局代訂車票。包括當年的冶煉廠、機床一廠、重型廠等44家大中型企業的廠長、高級技術工人及勞動模范“齊聚這里”。 20世紀70年代,這里成為沈陽市首批向外國人開放的地區。那時,提起“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工人村,人們臉上都洋溢著喜悅與自豪,成為當時工人階級當家作主的鮮活物證。
進入新世紀,按照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從2003年開始,鐵西區政府對“工人村”險危房進行大面積拆遷改造,建設政府低價房。很多“工人村”原住戶分期分批地搬進了一路之隔的“工人新村”,“工人村”的保護問題也擺到了政府面前。2007年,鐵西區本著“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在鐵西區贊工街十馬路,建成由原7棟蘇式建筑圍合而成的“工人村生活館”,恢復了當時的“大合社”、糧站、郵局、抗大小學、幼兒園等原貌,其中還復原了不同年代13戶典型家庭的真實生活場景。據鐵西區檔案局負責人介紹,生活館里的200多幅老照片、5000多件實物,基本上都是從1000多戶居民家里征集捐贈的。
沈陽市原作家協會主席周永詩說,“原生態地保存豐富的老工業元素,不僅是傳承工業文化文脈,也是一份活教材,對后代具有教育意義。”
蒸汽機車博物館:再現工業發展百年滄桑
蒸汽機車博物館位于鐵西區重工街64號鐵西森林公園內,是在原沈陽鐵路蒸汽機車陳列館的基礎上,從沈陽植物園遷移新建的,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一座蒸汽機車博物館。整個展廳建筑平面呈扇形,外觀為兩層,一層作為展示廳,二層設有觀光走廊,游客可在此俯瞰機車全貌。
蒸汽機車博物館主體建筑外觀以銀灰色為主色調,內部分三個主要功能區。一層半圓形展廳為老機車實物展廳;二樓環廊為愛國主義教育展廳、科普教育展廳(包括資料、實物分類展廳,多媒體演示廳等);三樓為辦公區。博物館在建設中增加了蒸汽機車酒吧、多媒體演示廳、詹天佑展廳等設施。同時開辟專門展區,展示與蒸汽機車及鐵路有關的實物。介紹機車原理及演變過程,包括展示一些老式的駝峰控制臺,道口信號燈、機車汽笛等。
在館內,16臺蒸汽機車呈弧形排開,停放在各自的鐵軌上,分別產自1907年-1960年中國、美國、日本、捷克、波蘭、德國、羅馬尼亞、比利時、蘇聯等國。其中,1907年美國生產的PL1型、DB1型小型蒸汽機車,是整個蒸汽機車家庭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我國1960年自行設計制造的QJ型蒸汽機車,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生產的鐵路機車,它為中國鐵路機車的發展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新增的3臺復制文物機車,包括中國歷史上第一臺火車“龍號”的復制品,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臺簡易機車。SL7型機車是當年日本侵華時在中國使用的“亞細亞”號,是日本川崎重工株式會社1934年生產制造的,設計時速為130公里/小時。據了解,“亞細亞”號日本當時僅生產了12臺,全部在中國服役。抗日戰爭勝利后成為中國人民的戰利品,僅此一臺。
為了加深游客對老機車的認識,館內還展有中國鐵路從1894年到現在的發展歷史圖片,允許游客登上幾臺“老爺車”的駕駛室,過把癮。
勞模精神:代代相傳的精神薪火
在鐵西,勞動是最光榮的詞匯。崇尚勞動、尊重創造一直是鐵西領跑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主旋律。從評選“首席工人”,到改造“工人村”;從修勞模公園,到塑勞模浮雕墻;從創工業雕塑,到建勞模新居……,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產業工人在這片土地上揮灑青春和汗水,同時也收獲尊重與榮耀。
鐵西區是我國著名的產業工人聚集區,新中國成立以來,這里曾創造出數百個“全國第一”。這里是勞模倍出的沃土,省級以上勞模百余人,全國勞動模范26人。從年近古稀,擁有800多項技術革新成果的張成哲,到今年“五一”,從北京捧回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沈陽鼓風機集團工人楊建華;從創造制造奇跡的“徐強精神”,到填補國內空白,主導設計我國首臺4萬空分壓縮分離裝置的新時代“五朵金花”,無處不閃爍著工人階級的智慧。
“工人階級為建設付出過辛勤的汗水,為改革承受了巨大的陣痛。如今,在工業區改造中,我們要始終高舉振興老工業基地回報工人階級偉大旗幟,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產業工人。”鐵西區區長李松林說。
2007年,鐵西區財政收入已逾45億元,成為全市財政收入第一大區。盡管如此,鐵西區花每分錢都精打細算,惟有在回報工人階級身上毫不吝嗇。2007年就投入27億元,占全部收入的60%多。2002年到2005年,鐵西區僅用三年時間,就先后搬遷舊住宅區26片,共150萬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消滅了棚戶區,使5萬多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拆除了1000多根煙囪,新植45萬株樹木,市民一年享有320個好天氣。2006年,鐵西區在勞動公園開辟了勞模大道,興建了全省首座勞模浮雕,展現半個多世紀以來,沈陽涌現出的20多位杰出工人代表。2007年,建設了全國首幢勞模新居,政府以成本價使近百名市級以上勞模喜遷新居。
鐵西區文體局負責人說,“鐵西區孜孜不倦地挖掘工業文化遺產,就是讓工人階級的無私奉獻精神薪火相傳。”
工業文化保護持續拓展
一個鋼包、一口水井、一個車間、一個工廠,這些再平常不過的詞匯,如今在鐵西將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一件件展示沈陽經典“工業元素”的標本。
“工業遺產再豐富也經不起破壞。如果不進行有效的保護,鐵西豐富的工業遺產最終也會消失”,一位沈企老總如是說。伴隨著鐵西大規模拆遷改造的結束,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工業遺存的保護和利用價值,同時正積極配合政府開展此項工作。據了解,在企業的幫助下,鐵西區將在北方重工沈重集團內尋找到當年煉出共和國第一爐鋼的鋼包保存下來,將沈陽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建廠時開挖的第一口井保存下來,將沈陽紅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車間要整體保留下來,進行原址企業介紹……
在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和諧發展上,鐵西區從總體規劃上加以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人遺產。2008年4月,經區政府研究已與購買北方重工地塊的房地產開發商商定,將對第一口煉鋼包加以裝飾,融入房產開發中,成為一道亮點;將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第一口井與該地的綠地建設統一規劃,建設包含該井在內的主題公園;此外,對沈陽機床一廠、沈陽鼓風機集團、低壓開關廠、橋梁廠的遺址上設立遺址標牌,讓更多的人們,了解沈陽,了解工業文化,記住那光輝燦爛的日子。
沈陽建筑大學陳伯超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西方發達國家對工業遺產的認識突破了‘時間標準’,及時地將具有歷史價值的工業設施和建筑確定為‘工業遺產’,這一點鐵西的做法已經與之接近”。
工業文化成為創意產業的支點
2008年5月,遼寧尊榮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全新捷豹XF沈陽上市鑒賞會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沈陽——首爾——慕尼黑首航慶典儀式分別在鑄造博物館成功舉辦,開啟了鐵西區鑄造博物館進入商業會展業的標志。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鐵西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確立了以和諧促發展、提升產業結構優化,依托工業文化場館,不斷完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優化文化創意產業布局,豐富文化創意產業內涵,提高文化創意產業水平,把鐵西打造成具有特色、洋溢人文氣息、充滿現代活力的并具有一定高端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促進文化強區建設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工作思路。
重點發展工業文化旅游業。以完善現有工業旅游場館的基礎建設為基礎,利用鑄造博物館、工人村生活館、蒸汽機車博物館等場館,發展工業文化旅游業。延伸工業旅游資源,擴大工業旅游范疇,將現代化工業元素融入到工業文化旅游中,形成“食、住、行、游、購、娛”的一體化服務,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工業文化旅游目的地。
重點建設鑄造博物館創意產業基地建設。利用鑄造博物館文化資源、場地資源及各種有利條件,發展會展、服裝研發、創意設計等產業項目。并以此為中心,發揮工人村生活館、工人會堂、區文化館劇場、體育場館等的娛樂功能,引入時裝表演、文藝演出等業態,發展酒吧、咖啡吧等特色文化娛樂服務,壯大文化娛樂產業,形成創意產業集群模式。
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目的,目前,鐵西區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在鑄造博物館等場地先后開展第二屆東北文化產業博覽會分會場鐵西文化產業項目推介會、第四屆遼寧服裝時尚文化節、文化創意市集等一系列商業會展活動和“文化集市”等群眾性文化活動。下一步,計劃投資900萬元,對鑄造博物館、工人村生活館進行改造,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為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提供基礎條件,同時進一步豐富工人村生活館的展覽內容,不斷擴大鐵西工業文化旅游的影響。
聯系人:趙九魁
電話:25878037
相關報道:鐵西區文體場館簡介
(東北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