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被迫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其第十一款:"增開漢口、九江、南京、鎮江、臺南、淡水、潮州、登州、牛莊等府城口,后皆準英商亦可任意與無論何人買賣,船貨隨時往來。至于聽便居住、賃房、買屋、租地起造禮拜堂、醫院、墳塋等事,并另有取益防損諸節,悉照已通商五口無異。"
牛莊本指今海城市牛莊鎮,距營口約45華里。牛莊是座古鎮。據《遼古見聞錄》載:"遼東海禁廢弛,百貨云集,自閩中開洋十余日
牛莊在遼河左岸(河東),由于遼河河道的變遷,牛莊距河岸遠達5公里。《海城縣志》載:"小姐廟在牛莊城北八里,遼河南岸"。《營即抵牛莊,一切海貨有更賤于江浙者。"可見,牛莊已是聞名遠近的東三省港口。故此,1858年簽訂中英《天津條約》時,指定牛莊為開埠之地。《營口縣志》載:"閩、浙各船----由三岔河入港,至梟姬廟河口登陸,以牛莊為貿易市場。"由于下遼河平原地區水流減緩,加之溯水頂托,河道不斷淤塞,距牛莊最近的小姐(梟姬)廟碼頭已不能停泊海船,貨輪更不能進港。營口時稱沒溝營,以老爺閣為界西屬海城縣,東隸蓋平縣。當時的營口是海城牛莊所屬的小姐廟、田莊臺、沒溝營三個碼頭之一。
1861年5月23日(清咸豐十一年四月十四日),英國首任駐牛莊領事托馬斯·泰勒·密迪樂乘"斯福因庫斯"號來到營口,換乘小艇轉赴牛莊。他考察了營口與牛莊兩地后,在牛莊與清政府派駐牛莊負責通商事宜的烏勒洪額、山海關監督福瑞、牛莊防守尉毓昌、海城縣知事張鼎鏞商談時提出:由于小姐廟河水淤水淺航行不便,提議將商埠開在牛莊屬下的沒溝營。沒溝營距海口甚近,水深河闊,碼頭靠城是開埠通商最佳之地。并提出,按《天津條約》移地開埠已有成例,如潮州開在潮河海口汕頭,登州實開在芝罘(煙臺)為口岸。強行要求牛莊港開在沒溝營(營口)。清政府談判官員感到既有移地開埠成例,沒溝營又是牛莊轄地與條約無違,便予以默許。于是,同年6月11日英國領事館便在沒溝營的東營子三義廟(現營口日報社附近)租賃民房開館。
由于營口是代替牛莊開港,條約已無法更改,外國便把營口叫做牛莊,造成地名的混亂。 (營口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