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歷史悠久,1982年在東溝縣(現丹東東港市)發現的“田陽人”洞穴遺址證明,早在1.8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了。東溝縣的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五六千年前,丹東地區就出現了農業、捕魚業和較高水平的手工業。
據史料記載,丹東在唐堯時,歸屬看州領域,虞舜時屬營州管轄,戰國時是燕國的東部邊疆要塞。秦朝時,丹東屬遼東郡,一直延續到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時期,丹東是前燕,前秦、后燕的勢力范圍,除東部地區曾被高句麗割劇外,仍屬遼東郡管治,東晉安帝義 熙五年(公元409年),丹東地區全部被高句麗割劇。唐總章元年(公元608年),收復遼東,設置安東都護府,丹東地區屬安東都護府,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靺鞨(mohe)族所建立的渤海國,曾以今丹東市區一半為鴨綠府。遼代,丹東為熟女真轄地。在今丹東所轄的東港、鳳城 境內分別置寅州和開州,并在今丹東市郊的九連城設來遠城。金代,丹東屬婆速府路。
元朝,丹東屬婆速府,后改巡檢司,西部兼有蓋州建安縣地域。明朝,丹東地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建湯站堡,次年建锘城。明萬歷四十六年,在有名的“爾滸”之戰之后,后金乘勝攻取遼寧各地,從此丹東屬后金勢力范圍。后金為加強邊境統治,將沿江居民全部內遷,以今東港市十字街以西為禁區。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宣布“東邊地帶全部開禁”。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清政府設鳳凰廳和安東縣,次年設寬甸縣,并以鳳凰廳為首府統轄全境。1876年安東設縣治以后,隨著鴨綠江水運的開發,最先在今市區的沙河鎮一帶形成人口比較集中的城鎮。安奉(丹沈)鐵路建成后,由于開埠通商,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形成帶狀格局。
1937年,偽滿洲國始設安東市。當時,安東市與安東縣(今東港市)并存,同屬安東省管轄,為東北淪陷時期日偽統治遼東的中心。抗日戰爭勝利后,丹東先后經歷了兩次解放 。1945年9月丹東首次解放,成立安東市民主政府,隸屬安東省,丹東是省民主政府所在地。1946年10月后,安東省大部分地區被國民黨軍隊占領。1947年6月丹東市第二次解放 ,安東省和安東市民主政府遷回丹東。1949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對東北各省重新劃分,撤銷安東省建制,其所轄地區與原遼寧省合并,成立遼東省,省會為安東市。
1954年,遼西、遼東兩省合并成立遼寧省,安東為省轄市。1959年,安東、鳳城、岫巖、寬甸四縣為安東市所轄, 1966年增轄莊河、桓仁兩縣,1969年劃出。1965年安東市改稱丹東市,取“紅色東方之城 ”之意。成為遼寧省的省轄市。1985年,國務院批準丹東市為甲類對外開放城市。1988年丹東被國家列為沿海開放城市,丹東口岸被列為國家一級口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