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邊境經濟合作區
丹東邊境經濟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是1992年7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開發區。
合作區位于丹東市市區風景秀麗的鴨綠江畔、與朝鮮新義州隔江相望。既是對朝鮮半島貿易的前沿窗口,又是赴朝旅游的必經通道。區劃東起鴨綠江中朝友誼大橋,西至金板路,南界為騰天街、鴨綠江邊,北臨輸港鐵路、黃海大街、青年大街,面積為12.3平方公里,在東港市還設有10.4平方公里的保稅倉儲加工區。全區具體規劃為四個功能小區,東起依次為商貿旅游區、高科技開發區、金泉工業區和保稅倉儲加工區。
合作區以母城為依托,以遼寧中部城市群和東北三省為腹地,主要借助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充分發揮丹東地緣、資源、交通及政策優勢,采取外引和內聯相結合,挖潛和新建相結合,改造和開發相結合的辦法,重點發展高科技、外向型產業和產品,同時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產品,逐步把合作區建成集出口加工、轉口貿易、國際金融、信息咨詢、保稅倉儲、科技開發和海陸空運輸為一體的多功能新經濟區。
合作區建區以來,充分利用沿江、沿邊、沿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全方位的面向國內外招商引資。現已有1200家企業落戶合作區,初步形成了商貿、工業、科技并舉的新經濟區格局。沿江八公里長的開發帶建設,將優美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科研院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丹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東港經濟開發區
東港經濟開發區是遼寧省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她地處遼東半島東部的鴨綠江與黃海匯合處,隔江、隔海與朝鮮相望,距韓國白翎島只有116海里,距日本400多海里,是籌建中起自日本東京、經漢城、平壤的“國際高速公路”進入大陸的第一門戶。
沿江、沿海、沿邊的地域優勢,與國際商港大東港的結合,使東港經濟開發區與國際資本市場、商貿市場和信息市場直接對接,構筑了中、日、韓、朝、俄經濟交流的紐帶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中國東部主要對外貿易口岸和臨海工業、商貿區。
東港開發區與母城東港市一橋相連,資源共享,經濟互補。
93公里的“黃金海岸”線,有300多萬畝的近海漁場,海產品種145個,年捕撈量近5萬噸,36萬畝近海灘涂,養殖蝦、貝產量年逾3萬多噸,是中國蝦、貝主要生產出口基地。遍布全市的大中小水庫42座,大小河流23條,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年產各類淡水魚和河蟹等8000多噸。北部山區盛產柞蠶、水果等年產近20萬噸。120萬畝耕地盛產的大米以“香白糯柔”而著名,是國家商品糧和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地下礦藏已探明的有黃金、鉛、高嶺土、滑石等20余種。開發區的腹地東北三省,是中國最具勢力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更有豐富的人才和勞動力資源。
2005年,東港經濟開發區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均達到工超過了大幅度增長比例,全口徑財政收入增長近50%,達到了5017萬元人民幣。東港經濟開發區2005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總額3.2億元人民幣,協議外資額按新口徑為3814萬美元,外資到位額按新口徑為1190萬美元。
在2005年引進的大項目中,德國格里西藥業已于2005年開工建設,其他如投資1.7億元人民幣的溫州商貿城、投資1.2億元人民幣的北海集團造紙原漿等一批大項目也已落實到位。
2003年,高科技項目松元化學、投資1.2億元的遼東實業倉儲、世界螺絲制造業500強之一的韓國明和金屬入駐東港經濟開發區,結束了東港經濟開發區沒有億元大項目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