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民間節日有:歲首節(春節)、上元節(元宵節)、上巳節(農歷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燃燈節(農歷四月初八)、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梳頭節(農歷六月十五)、秋夕節(中秋)、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等。其中,歲首節、上元節、寒食節、端午節、秋夕節、冬至節為六大節日。
歲 首 節
歲首節,即春節,是朝鮮族一年中最喜慶的節日。節日來臨前夕,人們就開始緊張忙碌地籌備著,企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到了除夕,家家戶戶準備好豐富的食品,身穿嶄新的服裝,將房間、院落打掃的干干凈凈,以欣喜的心情和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鐘聲的到來。
除 夕 夜
除夕夜,男女老少堅持守歲,直到子時才合眼。元日凌晨雞鳴破曉,便開始拜年。早飯后,給老人和鄰居拜年。元日的早餐,通常吃打糕或大黃米飯,吃各種魚、肉、菜和山菜。過去,男人喝特制的“屠蘇酒”,這是用桔梗、防風、山椒等原料釀造的一種藥酒,認為元日喝這種酒可以驅神避邪、延年益壽。現在已經改喝白酒、果酒或米酒。午餐和晚餐,要吃一種名叫“德固”的食品,德固是一種餅湯,把大米面蒸熟后搗成大粘團兒,再把它搓成圓條,切成薄片,放在雞湯或牛肉湯里,放上香油和紫菜。如在“德固”里放進包有肉餡的二三個餃子,就稱為“滿德固”。白天,村與村進行拔河比賽,青少年射箭或打“石戰”,姑娘們跳跳板,兒童們放風箏。到了晚上,猜迷、打紙牌、捉迷藏,往往通宵達旦。
上 元 節
上元節,吃“五谷飯”、喝“聰耳酒”,以期五谷豐登,耳聰目明。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伴有各種游戲,過去有“火炬戰”,比火炬亮的時間長短;“車戰”,兩臺車相撞,比哪輛結實;“石戰”,兩伙人互相扔石頭,看誰能抵得住。搞這些活動時,全村男女齊出動,或參加比賽,或敲鼓助威,或吹簫鼓勁。晚上進行“迎月”、“踏橋”等娛樂活動。迎月,大家紛紛舉火炬上山。山高處迎圓月,據說誰先登山望見初升的圓月,誰當年就最有福。迎月之后,男女老少伴著歡快的歌舞,在月光下踏橋。傳說,在上元月光下來回踏橋,可以康寧無禍。
寒 食 節
寒食節,是冬至后第105天過的節日,是在清明的當天或第二天,主要是到祖先的墳地掃墓。此習俗保留到上世紀 50 年代,如今受漢民族影響,固定在清明節掃墓。
端 午 節
端午節,是與歲首節相媲美的節日。這一天,婦女們要用草蒲水梳洗頭發,把“菖蒲簪”別在頭上,認為這樣會使頭發長得像草蒲那樣好看,并能免禍。姑娘們蕩秋千,小伙子們參加摔跤比賽,還進行足球、排球、田徑比賽。
秋 夕 節
秋夕節,也叫嘉俳節。為了慶祝豐收,家家要用新谷米制作打糕、松餅,還要祭祖先。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是摔跤、蕩秋千、跳跳板或表演節目,有時持續幾天,氣氛非常熱烈。
冬 至
冬至,也叫“亞歲”,有吃小豆粥的習慣。這種小豆粥也稱“奧古郎粥”,是用小豆、大米、糯米團子做成的,團子像小鳥蛋,所以又叫“小鳥蛋粥”。據傳,冬天不吃小豆粥,老得快,鬼纏身,小病不斷。
朝鮮族過節,除了制作各種食品外,都有節日的特點,依據季節氣候,組織多種多樣的游戲和體育活動。這些活動,都是集體活動,不論男女老少,全體參加。因此,朝鮮族的民間節日,氣氛熱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搗 衣
搗衣是朝鮮族特有的風俗之一,每年的仲秋時節,朝鮮族婦女都要拆洗衣服被褥,進行漿洗晾曬,待衣物半干后,將其疊成長方形放在砧板上棰打,這就是搗衣。搗衣有兩點好處,一是搗后的衣物平整、光潔;二是再洗時易于清除衣物表面的污垢,因為衣物帶漿進行捶打后,一般的油垢多浮在衣物的表面,滲不進纖維里。
搗衣用的砧板是用約50厘米長、22厘米寬、17厘米厚的硬木或石頭做成。砧面磨得光滑潔凈,為了減輕重量而在砧底橫豎挖出寬槽。捶打用的棒槌類似洗衣棒,用硬木制作而成,磨得十分光滑。
搗衣的形式多樣,可以對坐交叉捶打,也可以一人拿一棒或雙手各拿一棒捶打。每當少婦、少女對坐捶打時,通常表現出捶打的藝術和勞作的樂趣,或慢或快,或輕或重,如鼓手擊鼓,棒槌聲和清脆的笑聲此起彼伏,宛如一首清新明快的協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