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啟示八
不斷增強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因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凝聚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
進入新世紀新的發展階段,文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和戰略意義變得愈加重要。
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進入了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不僅成為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成為了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加快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團結和激勵全體人民建設偉大祖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把億萬人民緊緊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全球范圍內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激烈碰撞。這就使總體上處于弱勢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文化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如果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優勢,就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捍衛自己的利益。
因此,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這10年間,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日漸成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被提到重要位置,目標是推進興國之魂強大力量的形成和聚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要鮮明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團結帶領全體人民開拓前進、中華民族以什么樣的精神風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問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程恩富說。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基本要求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主要目的是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睆垖幷f。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這一戰略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深化了我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為了有效地增強文化產品的供給,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體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推進。出版、發行、電影、電視劇和地方有線電視網絡等領域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基本完成,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和新聞網站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更富活力,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值得關注的是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輪驅動、兩翼齊飛的態勢。實現大跨越、大發展。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取得可喜突破,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相互融合日益加深,新興文化業態蓬勃發展,涌現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大型文化企業,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日報總發行量、圖書品種和總印數、電視劇產量均居世界第一,電影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進入了新聞出版影視大國行列。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從希望轉變成行動。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說,面對未來的發展目標,要繼續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使主流意識形態被人們接受,發揮出意識形態的感召力,在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更加自覺自信地掌握未來競爭的主動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有二:其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建成;其二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加和諧、更加綠色的小康社會。”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此時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應當比2002年和2007年更加與時俱進,賦予新的內涵。而他所指的“新內涵”,正是在這一目標中加入“中國文化因素”,“只有現代化,還不具有獨特性,唯有增加了社會因素、文化因素才能更加體現出中國發展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