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就業:強力筑牢民生之本
“農民工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弱勢群體,就業對他們來說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表示。
就業是民生之本。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體現在諸多方面,首當其沖的就是就業問題。2009年我國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其中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面臨更大壓力。
在重慶市政協三屆二次會議上,20多份針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問題的提案受到高度重視。如何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成為農民工輸出大省安徽省兩會代表委員的熱門話題。安徽省政協委員於忠祥建議,要把返鄉農民工納入地方政府的整體職業培訓與就業計劃。
代表委員的呼吁得到政府的正面回應。安徽省政府提出2009年要努力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重慶市政府針對提案中提出的問題和建議,承諾把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作為一項重要措施,從財稅減免、放寬準入條件、落實創業用地、加強金融信貸支持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返鄉農民工就讀中職學校,每人每年將給予2000元補貼。
國務院日前出臺的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七項措施和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六項措施,在各地兩會上被進一步具體化:各地紛紛出臺并將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政府首要職責,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
圍繞就業問題,各地兩會提出的政策措施令人期待:浙江提出要幫助25萬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零就業家庭發現一戶、解決一戶;上海確定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的目標,推出穩定崗位、職業培訓、就業援助等三項特別計劃;天津將建立面向城鄉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并提出全年新增就業38萬人的目標;西藏在2009年對就業再就業的投入將達到1.57億元,同比增長149.2%;福建將努力實現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7.5萬人……
大學生就業問題受到高度關注。2009年,寧夏將借助“政府之手”為大學生提供7900個工作崗位,組織1400名大學生到農村開展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安排1500名大學生任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設崗位教師,安排2000名大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培訓實習,安排3000名大學生到企業工作。北京將對大學生自主就業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于畢業而未就業的北京生源學生,逐個登記并進行就業培訓。福建宣布對從事個體經營的高校畢業生實行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同時設立大學生自主創業擔保基金,為需要擔保的異地創業畢業生提供擔保服務。
補“短板”:社會建設全面提速
湖南省政協委員湯恢煥在今年湖南兩會上提交了《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的提案。他說,按“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鄉,大病基本不出縣”的發展目標,當地農村衛生服務網絡依然存在四方面的困難。
幾天后,湯恢煥高興地聽到湖南省省長周強對全省人民的承諾:2009年,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到1000萬人,建設300所鄉鎮衛生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率平均達4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試點縣市達三分之一以上。
醫療、教育、住房、低保……各地兩會中,代表委員熱議的民生話題,提醒各級黨委政府,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仍然是發展中必須直面的“短板”。
針對社會建設不足這一“成長中的煩惱”,各地兩會傳出的聲音同樣令人期待:全面提速社會建設,在深化改革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據了解,2009年陜西省對教育的投入將達到261.75億元,占全年預算支出的20.8%,為各項支出之最;計劃花在社保就業上的資金為186.38億元,這是除教育外第二大支出項目。陜西省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王建康這樣評價:“一個省花錢和一個家庭花錢一樣,要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分出輕重緩急。”
住房是老百姓高度關注的議題。2008年上海將加快建立經濟適用住房制度,開工建設經濟適用住房達400萬平方米。上海市人大代表張雅玉、高富林等建議,提高家庭收入線,擴大經濟適用房的受益覆蓋面,將暫時沒有買房能力的年輕人的住房保障也納入住房保障的考慮范圍。北京將開工建設850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為歷史之最。
與此同時,浙江宣布,將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新增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0萬;在醫療保障方面,新增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0萬,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25萬,工傷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在教育方面,初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最低標準分別提高到550元和350元……
“2009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地依靠擴大內需尤其是老百姓的消費需求。當前,民生領域存在的‘短板’很多,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說。
張孝德表示,要扎實推進以保障民生為核心的社會體制改革,包括就業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體制、教育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以促進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減少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使改善民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
面對空前的民生投入“大手筆”,參加各地兩會的代表委員提出,要強化審計監督、行政監察和行政層級監督,實行審計情況通報制度,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和媒體的監督結合起來,使民生工程成為放心工程,真正在保增長中使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