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叢林
在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屆二中全會公報中有這樣兩句表述:“全會審議通過了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的《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同意把《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雖然說得簡單而原則,但這標志著大家關注已久的大部制改革正式拉開大幕啦。
其實,從十七大報告提到“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開始,這都好幾個月啦,大部門就一直是網上的熱詞。我也見過坊間流傳的多個版本的“改革方案”,是否靠譜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數。依我看呀,咱也不必費心思猜誰跟誰合,哪兒跟哪兒并啦,提點希望和愿景也許還更有意義些。你不見兩會臨近,各個網站叫板式地征集民意,咱的希望說不定就會讓哪個高層看到,采納了也不盡然。
我的希望很簡單,一句話,機構改革不僅要做好減法,更要做好乘法!
改革開放30年了,數得上來的機構改革應該有五次,每次都是做減法,1982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少為61個,人員編制從5.1萬人減少為3萬人;198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務院部委由45個減為41個,改革后人員編制減少了9700多人;1993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86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199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個,新組建4個部委,3個部委更名,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2003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設立國資委、銀監會,組建商務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監總局,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組成部門變為28個。
從100個到28個,一直在做減法,且減得力度不小。這次的改革方案未見,但可以肯定的是依舊還會要做減法,減少機構重疊、職責交叉等問題,建立若干規模相對較大的部門。這次改革為何不光強調減,還強調“大”呢?依我的理解,這“大”就是要做好乘法啦。所謂大部門不就是要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范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形成一個大部門,統一管理,降低成本,使行政效率成倍數甚至幾何數的增長。這不就是乘法嘛。
從某種意義上說,減少部門、做減法容易,成倍數、成幾何數地提高行政效率,做好乘法難度更大。
前面提到的1982年的機構改革,就是由于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沒有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等原因,政府機構不久又呈膨脹趨勢。于是,國務院決定再次進行機構改革。但是,又碰上經濟過熱,1988年精簡的機構也很快又膨脹起來了。
要提高行政效率,首先就得明白哪些是該由政府管的,哪些是不該政府管的,通過改革,把那些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切實管好,這效率自然就提高了。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轉變政府職能。
咱胡總書記不早說了嗎,“建設服務型政府,首先要創新行政管理體制。要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把政府主要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把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聽聽,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服務,呵呵,這正是我們老百姓天天想著、盼著的事!
這里還想說的是,大部制大部制,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這問責制度是否也能隨著大部制的推出而推出呀?
有權威專家說了,部門的有效授權體制與嚴格的問責制度是現代部門體制的“兩翼”。這樣籌劃部門體制改革,才會避免形成傳統的“部門專權”和“有權無責”的權責乖離弊端,也才能避免出現“部上之部”的“超級部門”,從而使部門整合成為革新行政的“體制創新”之舉,而不是簡單的機構數量調整。
這也是我的希望和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