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 近期行政體制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是大部制改革。換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時就意味著政府職能必須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己任,從而使得政府權力得以規范、回歸公共服務。隨著兩會的來臨,有關大部制改革將會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筆者衷心地希望這次大部制改革能夠收到扎扎實實的成效,政府部門都能成為一個個辦事干練、勤政為民的政府。
近期行政體制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是大部制改革。所謂大部制,簡單地說,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將職能相對接近的部門進行橫向合并,從而拓寬管理幅度。在大部制的改革中,我認為,應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其核心任務。這是因為,政府機構是政府職能的載體和承擔者,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機構的設置必須遵循和體現滿足市場與社會需求的基本導向。另一方面,政府職能轉變的結果也必須在機構改革中有所體現。
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歷史來看,轉變政府職能也一直是中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后進行五次政府機構改革,政府職能轉變一直居于突出位置。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一個“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其首要前提就是轉變政府職能。
根據一些學者的不完全統計,在國務院現有的66個部門中,職責多達80多項,僅建設部門就與發改委、交通部門、水利部門、鐵道部門、國土部門等24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另外,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管理涉及14個部委。行政職能的錯位和交叉,不僅造成了部門之間扯皮現象多,行政效能低下,過多經濟資源被行政機構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無法履行宏觀經濟管理、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職能,無法向民眾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因此,必須對現有政府機構進行有效整合,改變政府機構繁多、職能交叉的現象,通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各部門協調困難,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角色定位。而不僅僅是像過去一樣,簡單地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雖然這些是政府機構改革中最基礎性的工作。
換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時就意味著政府職能必須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己任,從而使得政府權力得以規范、回歸公共服務。如果大部制改革達不到轉變政府職能的效果,那么,它就會像之前的歷次政府機構改革一樣,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大部制一個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現有的部門利益,但正如人們所擔心的,如果幾個部合并成為一個超級部,權力很大,對它進行監督恐怕更加困難,因此,若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權力約束機制,在大部制下,原來的“部”降格為“司”,“閻王”變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權沒有變,仍然行使過去“部”的職權,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過去分散的部門利益,積聚為集中的部門利益。要解決這一難題,惟有真正轉變政府職能。
總之,大部制是社會大轉型中政府保障服務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選擇。而一個整合了不同部門利益的強勢大部委,其職能也應該適應和體現市場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隨著兩會的來臨,有關大部制改革將會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筆者衷心地希望這次大部制改革能夠收到扎扎實實的成效,政府部門都能成為一個個辦事干練、勤政為民的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