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題是“這就是肝炎……”。5月6日,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教授,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副理事長王釗教授和解放軍302醫院肝病科主任張鴻飛教授做客搜狐訪談,三位專家指出,公眾對慢性乙肝存在一系列認識誤區,如不破除,不僅影響乙肝患者及病毒攜帶者的身心健康,也影響我國乙肝防治事業的長遠發展。
誤區一:與病毒感染者接觸就會被傳染
去年年底,“取消入學就業體檢中乙肝檢測項目”并未完全終結由來已久的乙肝歧視,仍有部分人誤以為一塊工作、吃飯就能傳染。
莊輝院士再次強調:乙肝病毒傳播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傳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觸,比如共同進餐、一起工作,都不會傳播。
誤區二:慢性乙肝一定會在母嬰間傳播
“乙肝母親會不會生出乙肝寶寶”成了許多家庭的隱憂。莊輝指出,如果母親是慢性乙肝患者,應積極接受抗病毒治療,病情得到控制后再懷孕;若母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則無需抗病毒治療就可懷孕,但要加強隨訪。分娩時應加強新生兒保護,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切斷母嬰傳播。
誤區三:盲目追求表面抗原“轉陰”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陰是很多病人的夢想。張鴻飛表示,目前長效干擾素等藥物確實有助于提高轉陰比例,但只能幫助10%左右的患者。沒有必要盲目追求轉陰,抗病毒才最重要。她進一步說,實現病毒表面抗原轉陰就像贏得“金牌”,其實能贏得“銀牌”也很好。對e抗原陽性患者來說,銀牌就是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即大三陽轉為小三陽)。這能大大降低患者日后得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誤區四:乙肝都得終身治
“近十多年來,乙肝治療進展非常快。”張鴻飛說,最大的突破就是抗病毒治療。她說,合理的治療方案應是有限療程,即治療一段時間可實現停藥,且病情不反復。以e抗原陽性患者為例,有限療程的條件是病毒DNA呈陰性,且發生e抗原血清學轉換,此后再堅持治療1年左右就有希望停藥。今年亞太肝病年會發布的最新臨床研究數據顯示,替比夫定在該方面優勢明顯。替比夫定治療4年,患者累計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為54%;而對于接受替比夫定治療24周時乙肝病毒DNA檢測不到的患者,4年的累計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更是高達66%。
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有9300萬,每年近30萬死于肝硬化、肝癌等相關疾病。王釗最后表示:“我們既要講‘這就是乙肝……’,也要講‘這不是乙肝……’以幫助公眾尤其是乙肝患者走出誤區,積極接受治療。”▲(江大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