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不是食品,但生產標準也應等同食品
從2001年假冒環保飯盒開始泛濫的時候起,董金獅便投身于揭發食品包裝的“隱形毒藥”的事業,到如今,他已經堅持了10年。不過,像今年這樣把質量問題訴諸法律,對他而言還是第一次。
“沒辦法,因為別的辦法實在不管用。”董金獅說。
一開始,他還會向質監部門投訴,但對方總建議他先等一等,因為有“更重大的質量問題忙不過來”。后來,他開始找媒體,拉著記者一起暗訪,再一起曝光。可等記者走了,這些廠子又會重新開工,之前又“白忙活了”。
董金獅發現,盡管要分辨質量低劣的“黑心包裝”,并不是太困難的事,但相比于直接吃進嘴里的食物,人們對食品包裝的安全總沒有足夠的重視。“食品包裝不是食品,但它的生產標準應當等同食品來對待。”董金獅說。
他看過有的工廠,把廢舊的光盤粉碎、用硫酸清洗、晾干,其間工人們還會光著腳丫,在正在晾曬塑料碎片的地面上踩來踩去,最后這些塑料碎片竟然被制成了嬰兒奶瓶。甚至,他曾經在一家用回收紙漿制造一次性紙杯的工廠發現,紙漿池里竟然有衛生巾留下的血跡。
去年年底,衛生部等7部門發出了《關于開展食品包裝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了“可用于食品包裝材料的物質名單”、“禁止用于食品包裝材料的物質名單”。這曾經讓董金獅興奮地評價為“包裝行業的地震”,現在他卻發現,很多工廠以“沒聽說”為托詞,仍然堅持生產“黑心包裝”。甚至有些地區的工商、質監部門,也推脫自己“不知道”。
這個中科院環境化學專業的畢業生逐漸明白,這些非法工廠遠比自己所學的環境知識復雜。有時候,前腳檢查的人走了,后腳工廠就繼續開工;有時候,因為有人“通風報信”,執法隊會被擋在工廠緊閉的大門口,聽得見里面生產的聲音,但就是進不了門。
“要真正推動食品包裝,不僅要完善法律,也要保證現有制度的執行。”董金獅說。按照他的設想,這需要國家進一步大力投入,也需要衛生、質檢、工商幾個部門的聯合行動。
其實,身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秘書長,董金獅的努力并非沒有私心。他的會員企業常常抱怨,合格的餐具根本賣不出去,利潤空間也太小。他反復舉報黑心餐具的工廠,目的之一,也是想為這些會員企業找回被擠占的市場。
他也會努力通過媒體宣傳,希望大家買那些質量獲得認證的食品包裝:“代表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的‘QS’標志,代表塑料類別的數字,以及一個代表可循環利用的三角符號。有這三個符號,才可能是合格產品。”
3月20日,在一次采訪結束后,董金獅向咖啡廳的服務員要求打包。等到餐盒拿來,他習慣性地看了看餐盒底部的標志:沒有QS認證,沒有塑料品種標志,只有“WD”兩個字母,董金獅說,這通常是生產企業的名稱縮寫。
“典型的偽劣產品。”董金獅仔細看了看,笑了,“我認識這家企業,他們曾經放話,說要我的一條腿。”
很快,他扭頭叫服務員再拿幾個餐盒過來,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好剛拿到的“證據”。“等這次的官司判決了,我就再起訴這家飯店。多來幾次,也許這個行業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