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在讀者中掀起不小的波瀾,書中對“中國式孤獨”的深刻描述激發了許多共鳴:人們總是習慣于把想說的話藏在心里,在很多場合表現矜持,而這正是“中國式孤獨”的體現。專家指出,要擺脫“中國式孤獨”,最關鍵的是要敞開心扉。
不主動交際緣于孤獨感
劉震云表示,“中國人的痛苦不在于生和死,而是孤單”。古今文學作品中,國人多是矜持、孤獨的,還講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不同則不相為謀。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沈政告訴記者,孤獨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外界排斥所產生的封閉心理。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在中國的宴會和會議上,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認識或熟悉的人則會感到孤獨,不愿主動與陌生人攀談來擴大交際。這表明很多人內心有一種孤獨感,是內向(并非貶義詞)和神經質雙重作用形成的人格特質。大部分人的孤獨感來源于先天,少部分人是后天轉變而來。先天形成的孤獨比較持久,后天轉變的不會像先天的那樣持久,有的人過段時間會自然擺脫。
信任別人 勇敢交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馬謀超教授指出,中國人天生謙虛、內斂的性格特質,決定了更容易被孤獨感侵襲。如有的人在熱鬧的人群中依然感到孤獨,這是因為他不善于或懶于跟別人進行交流,或者覺得自己內心的感受別人無法體會。
北京大學心理學沈政教授表示,具有孤獨感的人不易信任別人。其實如果一個人能很好地和人交際,走進彼此內心,是不會有強烈的孤獨感的。因此建議人們要相信別人,積極擴展社會交往,多參與社會活動,家人和朋友之間更要積極交流。如果孤獨感較強,可與專業心理咨詢師聊一聊,獲得更專業的幫助。
鼓勵式教育建立自信
專家指出,為了讓青少年從小就擺脫孤獨感,家長需要從小就對孩子進行“鼓勵式教育”。在我國,往往從小就教孩子謙虛是一種美德。但這種教育的一個負面效應就是讓人不自信,結果導致人在表達自己時不夠勇敢、害怕被孤立,一旦與人意見不合或沒有知己,就容易感到孤獨。
因此建議人們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鼓勵式教育,經常對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成年人也要對自己有這種心理暗示。讓人們首先自我認同,哪怕與人意見相左也會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在足夠的自信支持下,才不至于感到孤獨和被排斥。
專家還提醒,由于種種原因與別人交流少的老人尤其是離異或孤寡老人,他們的內心時常感到孤獨。建議這些人多與人交流,不要自我封閉,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自己喜歡的運動或日常消遣,能有效地排解孤獨感。(記者 楊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