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投入的七塊“短板”
受訪的這位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在衛生投入方面存在的七個問題,亟須在醫改中妥善解決。
政府與市場職責范圍劃分不清,政府“缺位”與“越位”并存。
就目前我國衛生領域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看,政府在衛生領域的“越位”和“缺位”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對一些市場可以發揮較大作用的領域,如醫療服務的直接提供,政府承擔了過多的職責,不利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目前政府對衛生資源配置缺乏宏觀控制,公立醫療機構在整個醫療衛生資源中仍占據壟斷地位,藥品與醫療服務價格仍受到嚴格的管制。另外,我國民營醫療機構發展乏力,多元辦醫格局至今未能形成。這些與政府“越位”有著密切的聯系。
相對“越位”來說,政府在衛生領域的“缺位”問題也比較嚴重。政府對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不足,對一些缺乏基本醫療保障的困難群體給予的救助和扶持不夠,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沒有得到很好保證,全國范圍內衛生資源優化配置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區域衛生規劃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等問題,都是政府“缺位”的表現。
政府衛生投入水平偏低。
我國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遠低于經濟發展水平接近我們國家的支出水平。與此相對應,我國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所占比例明顯偏高。我國與發達國家在上述指標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覆蓋面較窄等原因造成的,而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則主要源于政府衛生投入偏低。
雖然有關文件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增長幅度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但實際上許多地方并沒有做到,財政衛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持續下降。究其原因:
其一,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括衛生在內的社會事業不但沒作為財政投入的重點,而且有限的資金也難以保障。其二,財政補助政策難以落實。公立醫療機構規模太大(全國公立醫療資源占90%以上),冗員過多,加上醫療機構承擔并完成的公共衛生任務往往不十分明確,補償水平也難以合理確定。其三,政府投入多少、發揮多大效益、建立怎樣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醫藥衛生體制的制約和影響,同時對醫療服務行為缺乏監管也造成衛生醫療費用快速上漲,影響了政府投入績效,加劇了投入不足的矛盾,使得政府衛生投入顯得相對不足。
政府衛生投入結構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衛生投入相對不足。
在政府衛生投入總量不足的同時,還存在政府衛生投入重醫療服務、輕公共衛生,重城市、輕農村的問題。根據衛生部提供的《2004年全國衛生財務年報資料》,2004年在財政用于衛生、中醫的全部支出中,用于醫療機構的支出占全部支出的58.51%,用于防治防疫、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領域的只占23.15%。部分省市的情況與全國范圍內的情況基本上一致,均表明政府衛生投入存在重醫療服務、輕公共衛生的問題。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城市衛生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65.1%,農村占34.9%。在全國財政用于衛生、中醫醫療機構的支出中,用于城市醫療機構的占78.74%,用于農村醫療機構的只占21.26%。由于對農村衛生投入不足,部分鄉鎮衛生院缺乏基本醫療服務器材,難以給老百姓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政府衛生投入方式不合理,重供方,輕需方。
由于公立醫療服務體系過于龐大,同時在一段時間內對困難群體的基本醫療保障缺乏制度安排,政府衛生投入更多地投向了供方即醫療衛生機構。另外,允許醫院收取藥品加成費用的以藥補醫政策,還使醫療機構從保險費用和個人付費等社會其他資金中取得較多收入,而政府直接對需方的補助卻很少。盡管近年來各地加大了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的投入力度,但與對供方的投入相比,仍相距甚遠。
政府衛生投入過多地投向供方,對醫療機構進行改造建設和購置設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方面,補助醫療服務供方不能使最迫切需要救助的困難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無法緩解他們面臨的看病難問題;另一方面,醫療條件的改善增加了醫療成本,新型醫療設備的引進會進一步誘使醫療機構對病人進行過度檢查,抬高了患者獲得醫療服務的門檻,增加了患者的醫藥費負擔,降低了醫療服務對低收入群體的可及性。
同時,在對公共衛生機構的投入方面,多年來一直沿用“養人養機構”的投入方式,根據機構數量和人員規模核定補助,導致機構越來越龐大,冗員越來越多,政府投入效率不高,而按照其提供服務的數量來核定補助,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費用控制,又刺激了過度服務,造成醫療費用上漲。
衛生資源分布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較為顯著。
我國的衛生資源長期以來呈“倒三角”狀態,城市資源過度集中,農村地區相對短缺。我國衛生資源的80%集中在城市,20%在農村。在城市中,80%的衛生資源又集中在大醫院,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十分薄弱。
“十五”期間,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撤鄉并鎮、農民工規模擴大等因素的影響,城市大型醫院繼續快速發展,800張床位以上醫院從149家增加到284家。而鄉鎮衛生院個數、床位、衛生人員數、門診量均在減少,其中床位同期減少5.7萬張,門診量減少1.4億人次。從衛生總費用的分布上看,2004年城市衛生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65.1%,農村占34.9%。
基層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存量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但城市社區衛生機構、農村鄉鎮衛生院仍相當薄弱,在人員素質、房屋設備、服務模式等方面達不到相應服務標準,難以發揮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尚未與上級醫療衛生機構形成有效的雙向轉診和合作機制。目前,城市社區衛生機構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醫師僅占25%,平均每個機構擁有13.6種設備,業務用房平均為1200平方米。農村鄉鎮衛生院大專以上人員僅占17%,全科醫生的數量嚴重不足。
由于基層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和公立醫院改制推進不夠,再加上自我醫療水平的提高等客觀因素,我國存量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日趨下降。2005年與1980年相比,全國醫療機構門、急診總量從25.5億人次下降到23億人次。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機構由于缺乏病人,資源利用顯著不足;在大中城市,由于三級醫院吸引了大量病人,一、二級醫院就診人數偏少,資源閑置、生存困難;在大中型醫院,由于大型儀器設備無序添置,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醫療機構所有制結構單一,多元辦醫格局尚未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