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的熱議聲中,以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為目標的醫改,已悄然邁開步伐,盡管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尚未問世
圖表:陳竺:2008年醫改的主要任務是開展試點 新華社發
經過一年多努力,由國家發改委和衛生部牽頭、16個部門參加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形成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4月11日、15日分別主持召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座談會。與會的醫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藥品生產和流通企業負責人、參加新農合的農民、農村醫療救助對象、農民工、企業工會主席、國企職工、外企職工、縣級新農合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居委會負責人、中學校長等22名群眾代表先后就《意見》稿提出了看法。
溫家寶強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既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緊迫工作。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項改革的重要性、艱巨性、復雜性,認真總結以往改革經驗,加快推進和深化。
他還說,我們打開中南海的大門,把群眾請進來聽取意見,就是啟進善之門。這樣的座談會還要繼續開,邊座談邊研究。經過這一輪的征求意見之后,進一步修改完善《意見》稿,適當時候公開征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楊鏡,為他所在的協會對熱議中的的醫改方案未盡到力量感到遺憾,這家協會是全國200多萬執業醫師的行業組織。
“目前我們也是通過媒體了解方案動態,可能(讓我們參與的)時候還不到。”楊鏡說,“我想相關部門對此一定有所考慮,因為醫改方案最終需要醫生去執行。”
外科大夫出身的楊鏡認為,就當前來看,醫師隊伍、醫患關系等問題,是醫改必須正視的,也是解決起來最為困難的地方。
幾近三年的熱點
醫改方案尚未公開,但其輪廓已漸清晰。
2005年6月,本刊獨家報道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課題組關于醫改“基本不成功”的結論,此后,醫改迅速成為熱門話題。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此后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體學習,重申上述觀點,提出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胡錦濤說,要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眾之間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要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降低藥品虛高價格,保證群眾基本用藥。
隨即,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世界衛生組織等在內的海內外多家研究機構紛紛提出研究意見,所謂的醫改方案也由最初的6套增加至現在的10套。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開。十七大報告強調了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要求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2007年6月,54歲的無黨派人士陳竺被正式任命為衛生部部長。被任命之前,這位著名的血液學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在不同場合對中國衛生體制改革表達過自己的觀點,包括要加大公共衛生研究及改革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構建公共衛生服務中政府、消費者、提供者三方關系的新框架;在進行衛生體制改革時,不能忽視對民族生物醫療產業發展的支持。
溫家寶在今年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重點做好四件事,包括: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進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保證群眾基本用藥和用藥安全,控制藥品價格上漲。
關于醫改方案的討論、研究,持續時間之長,涉及內容之廣,社會影響之大,實為衛生行業僅見。
醫改“實際上已經開始”
在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衛生部部長陳竺向媒體表示,“醫改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實際上已經開始。”
他說,已經開始著手建立的覆蓋全體農村的“新農合”,實際就是醫療改革的一個步驟。“此次我們講醫改方案,就是一個綜合性的指導意見和一些配套方案,不久后就會公布,我現在講不出這個時間表,我想不會太久。”
事實上,自2003年以來,政府部門在公共衛生體系、醫療保障體系、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衛生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均有動作。
非典疫情之后,政府加大了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在做好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同時,對艾滋病、結核病、乙型肝炎、血吸蟲病等嚴重傳染病患者實行免費或低收費治療。
此外,政府開展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滅新生兒破傷風項目,將計劃免疫范圍由原來的7種傳染病擴展到15種。
針對公眾反映強烈的看不起病的問題,政府部門已著手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同時,衛生部自2005年起啟動醫院管理年活動,圍繞“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控制醫療費用。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開始試點,現已擴大到全國86%的縣,參合農民達7.3億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1.7億城鎮居民;2007年下半年,79個城市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
另據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結果,醫院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04年的80.5%下降到2006年的69.7%,按可比價格計算,2006年每診療人次費用與2005年相比接近零增長,住院費用出現負增長。這是近20年來醫藥費用控制首次出現的良好情況。
針對公眾提出的在基層醫院看不了病的問題,政府加大了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投入力度,并在2005年開展“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
如今,中國已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000多個,全國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達到26萬人,通過“千名醫師下社區”、“老醫生進社區”等措施,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實施兩年來,萬余名來自城市518所大中型醫院的醫務人員到600個地處貧困、邊遠地區的縣醫院、中醫院和1300所鄉鎮衛生院,共診治病人近200萬人次,培訓醫務人員56萬人次,提高了受援單位的服務能力,方便了農民就醫。
為遏制藥價虛高,政府部門自2006年起展開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工作,今年更是將10年前從衛生部獨立出來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重新劃歸衛生部管理。
在各界熱議醫改之時,至2006年底,全國衛生系統從業人員共上繳自查自糾款項2.7億元;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全國衛生部門配合執紀執法機關共查處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案件979件,已查結434件;已被刑事處理242人,黨紀政紀及其他處理270人。
“我很擔心這支隊伍心會散了”
在楊鏡看來,當務之急還應包括穩定醫師隊伍。
他認為,“這支隊伍是非常好的”,因為,這支隊伍在關鍵時刻頂得上去,在大災大疫的危險關頭能夠恪守職責,護佑生命。同時,這個群體大多具有高學歷,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醫療技術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特別是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承受著較大工作壓力、工作風險的醫生們普遍具有奉獻精神,很值得稱道。
“從這個意義上,我很擔心這支隊伍心會散了。我不是危言聳聽,醫師隊伍的流失是我國特有的現象,國外的情況則是大家想方設法奔這個行業來。”楊鏡向本刊記者強調。
據他掌握的情況,現在,醫學生畢業后做醫藥代表、或者醫生轉行的比例相當高,加之醫生往往不愿子女學醫,這些跡象都表明醫生隊伍急需穩定。
“近年來不斷聽聞醫生被毆打致傷的消息,這些情況特別令國外的同行不理解,因為這個職業在國外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而在國內,醫生的職業聲望下降很快。”
如此的執業環境令這位上世紀60年代即開始行醫的專家感到“特別難受”。他坦率地說,醫生的醫德醫術都需要提高,但主要的還是體制機制層面的問題,甚至不單純是衛生領域獨有的矛盾,比如城鄉資源的巨大差異等,衛生如此,教育、文化等領域亦然。
楊鏡回憶道,1965年毛澤東主席發出“六二六”指示,也是希望改變農村衛生資源缺乏的問題,但事實證明,下去的醫療隊最后還是回城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最終要靠城市化、現代化,但政府應該拿出一些緩解的措施。”
醫患之間的矛盾遲遲不能化解,醫生隊伍潛存不穩定因素,醫改就可能遭遇內外兩面的不滿。在政府決心加大投入后,醫改成功與否,人的因素似乎更加凸顯。
已悄然啟動的醫改,將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值得期待。(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冉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