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11日消息: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茅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透露,“兩會”后醫改方案首先向社會征求意見,并據此確定試點推出時間;試點時間估計需要一到兩年。
而對于醫改重要內容之一的公立醫院改革,衛生部黨組書記高強告訴本報記者,大醫院不會實行收支兩條線,部分公立醫院將先行進行改制。
由于醫改在“兩會”上受到廣泛關注,全國政協特意召集參與醫改的八大部委出席醫改提案討論會。就農村與社區衛生人才培養等配套政策問題,高強表示,將與相關部門共同采取措施,考慮免費培養農村醫務人員。
新醫改由此停止口頭爭論,步入正式推行的征途。
試點需一到兩年
“兩會后,醫改方案會向全社會公布征求意見,而不是內部小范圍討論。”張茅一席話打消了外界的質疑。此前有人擔心醫改方案將不再討論,而是直接展開試點。
他表示,目前方案已經征求了專家意見,兩會后會進一步向群眾廣泛征求意見。根據群眾反饋意見,在適當修訂后于今年開始試點,具體試點時間要根據征求意見修訂方案后決定,試點延續時間將需要1到2年。
當本報記者問及“向全社會征求意見的渠道具體是什么”時,張茅表示,“我們正在研究,通過各種形式征求意見,包括在媒體上公開。”
除方案公布時間表,新醫改的另一個焦點話題是三級醫院的改革。
此前三級醫院中,確定一二級醫院從事社區或農村衛生服務,并承擔基本醫療職能;政府財政要補償這些醫院的運行成本,并按收支兩條線進行財政投入管理。
但城市大醫院如三甲醫院如何改革?是全部恢復“公益性”由國家“包”下來,還是可以進行產權改制,國家不再補助投入?醫改方案決策層一直沒有透露明確思路。
“哪些大醫院可以改制,現在很難說。要根據當地的條件及本地的區域衛生規劃來定。”高強稱,大醫院不是不可以改制,但是得有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要先進行區域衛生規劃。
高強表示,規劃中要明確保留一批公立性的“公益性”醫院的數量,由這些醫院保障群眾的基本醫療,然后其他部分公立醫院可以進行改制,引進社會資本,并于今年開始改制試點。
這也是新醫改方案逐漸成型以來,衛生部高層首次就公立醫院改制引進社會資本表態。
2005年7月,國研中心拋出“醫改不成功”論調,落地的“板子”就打在所謂“醫療市場化”——放寬民營資本進入醫療體系,企業醫院剝離重組、公立醫院產權改制上。而以宿遷醫改為代表的醫院改制也成為輿論質疑的焦點。隨后,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表示,產權改革不是下一步城市醫療改革的核心內容。
其后,各地相關醫院改制進入停滯狀態,都在等待新醫改方案給出明確指引。而就去年年底陳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展示的新醫改框架中,公立醫院能否改制仍未有明確答案。
從此次高強對本報記者透露的消息看,部分公立醫院如何改制也是新醫改考慮的內容之一。實質上,各地醫院改制試驗于今年已經鋪開,如3月初,昆明市宣布公立醫院將改制重組,全面開放醫療市場。
就保留為“公益性的公立醫院”是否實行收支兩條線,補償機制如何解決時,高強稱,不會實行收支兩條線,但要增加財政補助,如對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型設備購置、離退休人員的費用、政策性虧損補貼等方面進行財政補助。
此前針對“收支兩條線”,醫改專家們一直有爭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劉國恩認為,該方法是計劃經濟時代對企業或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在控制了醫院創收積極性的同時,也抑制了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大醫院改革要考慮調動醫院、醫生的積極性。如果醫改后,醫生沒有積極性了,那么大醫院看病不是更難了么?”高強對本報記者表示,對大醫院既要加大投入、改革“以藥養醫”機制,同時也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調動積極性是調動提供優質服務的積極性,而不是多賣藥的積極性。”高強稱。
對安徽蕪湖成立藥管中心一事,高強表示肯定:“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安徽省蕪湖在今年初宣布推行醞釀已久的“醫藥分開”改革模式。其具體做法是成立全國首家藥品管理中心和調配中心,由該中心制定出全市基本用藥目錄,在網上招標、采購各醫院所用藥品,配送各個醫院。這一改革推出后引發不少爭議。
加強配套政策
除公立醫院改革外,關系到新醫改成敗的財政投入、基本藥物制度及人才培養等也提上日程。
“我們對西部某省的調查發現,43.6%的農民到鄉鎮衛生院要花費一小時以上,農民就醫不方便。鄉鎮衛生院得不到國家投入,90%屬于危房,醫療設備陳舊老化。”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邵鴻委員表示。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茅就此回應,2008年和2009年,將各安排27億元建設資金投入農村衛生設施建設。
除財政投入重點外,基本藥物制度建制時間表也大致確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張敬禮表示,基本藥物制度改革作為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計劃在4月公布國家基本用藥目錄名單草案,預計在6月全面推開,不做試點。
對于農村和社區基礎機構普遍缺人的現狀,委員們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見。
“建議職業醫師分等級考核辦法。”徐新建委員表示,如果都按照大城市醫院行醫標準考核,即便通過考核也沒人愿意留在鄉村基層。目前衛生人才培養和考核模式不適應需求,要么是“無人行醫”,要么是“非法行醫”。
高強表示,作為新醫改方案配套政策之一,衛生部與教育部將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醫學本專科教育,為貧困地區農村培養適用的衛生人才,并進行相應政策傾斜。
人事部辦公廳副主任呂恩光稱,人事部門將會實施相應的鼓勵政策。如去偏遠地區從醫的大中專畢業生,提前定職稱;長期在鄉以下醫療機構工作的醫務工作者給予考評、津貼方面的政策傾斜。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王世玲 王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