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6、中國作為一個高儲蓄率國家,為什么企業覺得融資難,居民又覺得投資機會少呢?
答:作為高儲蓄率國家,我國總體上并不存在資金短缺,但存在嚴重的結構不匹配、不適應的現象。
一方面,居民、機構和企業都覺得欠缺滿意的金融投資渠道,銀行存款超過80萬億元,很少有能夠跑贏通脹的理財產品。
另一方面,許多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研發項目、創新型企業和創業者個人得不到及時充足的資金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大型績優公司股票價格比平均水平低了約40%。
這說明,目前的融資結構不夠平衡,資本市場機制還很不健全,資金需求方和供給方還沒有找到有效的對接機制和渠道,這也是下一步資本市場改革要逐步解決的問題。
7、中國金融體系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直接融資內部結構失衡表現在哪些方面?金融體系結構失衡有何危害?
答:中國金融體系結構的失衡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直接融資比例遠低于間接融資,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銀行業為92%,保險業和證券基金業只占8%左右,金融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體系;直接融資中企業信用債券市場發展遠滯后于股票市場發展,未對企業形成預算硬約束;股票市場一級市場估值高于二級市場,藍籌股估值遠低于績差股,“優質不優價”。上述情況一直未得到顯著改觀,制約了金融體系化解金融風險和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功能的發揮。
就直接融資自身而言,結構也很不合理。股票債券比例失調,公司類信用債的余額不到股票市值的四分之一。債券市場仍以國債、金融債等利率產品為主,公司類信用債券占全部債券存量的五分之一。在公司類信用債券中,交易所市場嚴重滯后,銀行間市場托管規模占比為97%,兩個市場尚未完全實現互聯互通。
金融結構失衡的危害主要體現在:過度依賴信貸的金融體系存在內部脆弱性,一定環境下會形成系統性風險;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必然不足,對“三農”、科技創新型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的金融服務遠遠不足,民間資金多投資難而中小企業多融資難的矛盾非常突出,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經濟生活中存在比較嚴重的金融壓抑現象。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1—2012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的綜合競爭力排名第26位,金融市場發展水平排名第48位,金融服務便利程度居第60位。
金融體系的結構失衡是潛在的風險因素,也是我國金融市場不成熟的表現,造成了資源配置低效,制約了金融體系的功能發揮,妨礙了市場的穩健運行,應當引起社會各方的重視。
8、直接融資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答:直接融資是以股票和債券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種融資機制。實體經濟是基礎,是根本,“百業興,金融興;百業穩,金融穩”。同時,資本市場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對于引導社會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歷經20多年風雨,我國已建立起一個市值排名全球第三的股票市場,一個余額居世界第五的債券市場,還有一個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貨市場。直接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有力推動著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但是我國直接融資仍嚴重滯后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間接融資占比還是太高,銀行在全部金融機構的資產占比超過了90%,集中了過多風險于銀行。很多企業,特別是創新創業型企業,早期條件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因此,需要不斷提高直接融資的規模和比重,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為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國務院不久前作出決定,要支持小微企業上市融資,創業板、場外市場和私募債券都需要加快步伐。
9、中國股市如何培育和吸引一些有較好成長前景的企業?
答:資本市場因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特點,比較容易組織動員資源從事創新創業活動,天然具有推動高科技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優勢。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資本市場在推動國家經濟轉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過去30年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新興產業——計算機、通訊、互聯網和生物制藥,都是通過資本市場發現和推動成長起來的。美國資本市場與高科技的緊密結合,支撐了其科技持續領先。國際上諸多有識之士認為,歐洲高科技產業落后于美國,并非由于歐洲科技發明的落后,而是由于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的落后。
在下一步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中,場外市場、柜臺交易、私募股權等市場的架構設計,要重點考慮知識和技術創新型企業、現代農業企業、小型微型企業的特征,做出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切實增強我國資本市場的彈性和包容能力,使不同特點的創新型企業都能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以更好地推動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中國未來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10、未來一段時期里,證監會有哪些工作重點?
答:證監會明確了三項工作重點:
第一,改善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市場誠信水平、堅決打擊內幕交易,當好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守護人。
第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其薄弱環節的能力。實體經濟是基礎,資本市場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需要不斷提高直接融資的規模和比重,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引導社會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第三,支持科技創新和文化進步。在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中,場外市場、柜臺交易、私募股權等市場的架構設計,要重點考慮知識和技術創新型企業、現代農業企業、小型微型企業的特征,做出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使不同特點的創新型企業都能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以更好地推動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上述幾個方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為投資和融資、服務和回報、風險和收益是無法分割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