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眼下外資銀行在國內競爭中正面臨著這一尷尬。據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在近3年連續下降,出現“節節敗退”的局面。而普華永道昨日最新發布的《外資銀行在中國》調查報告也顯示,參與調查的42家外資銀行,5年來首次將中資銀行在貸款業務中的激烈競爭看作是最大挑戰。
尷尬1
市場份額不斷萎縮——
放開人民幣業務卻未能如愿受益
記者昨日統計了央行近3年發布的金融市場報告發現,截至2009年末,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1.35萬億元,同比僅增長0.3%,占全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71%;而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在2008年末占全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2.16%,2007年末的市場份額數據則是2.38%。從以上近3年來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萎縮,一年不如一年。
“原來預計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在5年后,最樂觀的話可以達到25%,而現在事實上連一個零頭都不到。”滬上一家外資法人銀行的高管對記者坦言,銀監會在2006底批準首批9家外資銀行籌建法人銀行,當時對外資銀行來說不啻是一針“興奮劑”,因為這意味著可以涉足人民幣業務,對快速拓展市場份額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但現實是,外資銀行在與中資銀行的競爭中“節節敗退”。雖然42家外資銀行在接受普華永道今年的調查時,大部分預期2010年的國內業務收入增長有10%到20%;但有一半外資銀行認為2010年市場份額仍然很難增長,原因包括競爭環境、經濟因素以及服務品種較少等方面。
尷尬2
放貸總量不增反降——
資金充裕卻有錢難貸喝不上“湯”
2009年新增人民幣貸款9.59萬億元,中資銀行競相從這盤“大餐”中分食一杯羹,但外資銀行幾乎連湯都沒有喝到。截至2009年末,國內所有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42.56萬億元,同比大增32.99%;而外資銀行各項貸款余額只有7204億元,同比反而下降1.03%,只占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區區1.7%。
“外資銀行現在把中資銀行看作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業主管合伙人容顯文分析,雖然外資銀行傳統上以企業貸款為重點,但去年在國內信貸市場上并沒有明顯得益。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來自中資銀行的競爭壓力”已經超過“監管環境”,成為外資銀行的最大挑戰。
“外資銀行去年仍主要依賴對外資企業客戶的放貸,無論在“鐵公基”大項目還是個人房貸業務上都根本不是中資銀行的對手。”以上外資銀行高管分析,去年末外資法人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21.22%,核心資本充足率為20.76%,基本上是中資銀行的兩倍,這說明外資銀行處于“有錢難貸”的情況。
多位業內人士介紹,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是外資銀行在市場上“滑坡”的重要轉折點,多家海外母公司陷入嚴重巨虧而自身難保,不僅無暇顧及對外資銀行在國內市場的支持,而且使外資銀行在國內客戶中的品牌受到影響。當時相當數量的國內企業和個人客戶擔心外資銀行的海外母公司倒閉,而把賬戶里的資金轉走,造成大量客戶從外資銀行流失。
尷尬3
難防挪用資金炒房炒股——
跟蹤資金使用卻無現成制度機制
“外資銀行普遍預計監管將會更加嚴格。”普華永道金融業合伙人容顯文對記者表示,有33家外資銀行在接受調查時認為,監管政策在2010年會出現重大或非常重大的變化,目前監管力度在新賬戶開立、客戶賬戶余額對賬、針對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新限制、存貸比、批發融資限制、貨幣監管和理財產品等方面對外資銀行都有明顯加強。
部分外資銀行同時對2011年和2012年可能出現不良貸款增加表示關注,外資行面臨的另一項挑戰是銀監會已要求跟蹤資金使用情況,確保客戶資金不被挪用進行房地產或股市投資。但外資銀行認為這一要求對其很難適用,因為缺乏跟蹤和監控資金流動所需的現成可用制度和機制。
“去年上海有兩家外資銀行先后曝出企業客戶存款被盜以及理財產品利益輸送的事件,這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另一家外資銀行公司金融業務的高級經理陳先生對記者表示,實際上信貸資金被挪用炒房炒股的現象在中資銀行也很常見,以外資銀行目前的風險控制能力很難完全杜絕。(徐可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