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魏加寧“根據5.8萬億的貸款規模計算,約1.16萬億的信貸資金流入到了股市上”的論斷在坊間引起熱議。其中,支持贊同者有,質疑者也不少。
質疑的理由主要是數據的推算過程沒有明確。如果說,按照央行數據,前5個月的票據融資額為1.7萬億元,可以推算出這部分資金占5.8萬億信貸的30%,那么如何確定20%這個流入股市的信貸資金比例,如何測算出1.16萬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這個數據呢?
誠然,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是不合規的,但是,這是資金的趨利性使然,“原罪”不在股市。問責應該在信貸源頭與去向的規范與監管。如果說一定要從股市方面來把控風險,那么這個市場風險的控制也不可能從入市資金的身份、性質來解決,而最終要從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安全性、從證券市場的合規運作來把握。整個國民經濟的安全,主要是從全社會的供給需求矛盾,從經濟增長結構、投資結構、居民消費結構來掌握。證券市場的合規運作,主要是從上市公司是否依法進行信息披露、各類投資者是否遵守交易規則來掌握。
暫且撇開1.16萬億資金進入股市是否違規,從另一個角度看,振興股市就是振興經濟,振興了虛擬經濟也可以帶動實體經濟。試想,股市的繁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大眾對經濟預期走向樂觀,信心指數走強;信心支持消費,消費進而支持生產,這樣,產銷環節正常運轉,經濟體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最終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
這不正是我們各方都樂見的嗎?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真有1.16萬億流入股市,從某個角度上說,如今重啟的IPO剛好可以為這1.16萬億找到合規的出口,最終流向實體經濟。證券市場則正好發揮了中介作用和資源配置功能,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近期,一些具有央企背景的非專業地產公司依靠信貸支持大肆爭當地王推高房價。有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之下,這部分流向實體經濟的信貸更值得規范。
不過,在市場普遍認為寬松的政策背景下經濟復蘇指日可待的時候,對信貸釋放潑點冷水確實是很必要的。畢竟,與有明確投向的4萬億刺激計劃不同,5個月5.8萬億信貸規模去向和效果究竟怎樣,有讓人擔憂之處,而且很容易將其和目前抬頭的房價、股價聯想到一起。而管理層也已經有了清醒的意識。
6月25日,中國銀監會向各地商業銀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管理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嚴格控制貸款流向,保證貸款發放進入實體經濟,滿足實體經濟需求,防止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而且,本月7日,國務院召開專家咨詢會問計宏觀經濟,在保增長目標可實現的普遍共識下,專家建議央行應該做出適當的信號暗示,做到貨幣政策前瞻性管理。事實上,央行在6月30日和7月7日兩度上調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購利率,此前的半年內上述利率一直未有上漲。這足以表明管理層不僅已經意識到,而且已經在行動,并已經使市場感受到了。(姜 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