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胎動”三年
四大銀行試水參股保險公司
交通銀行、北京銀行參股保險公司的方案2009年4月14日獲得保監會批準,隨后它們被報至國務院。這標志著我國銀行業開展混合經營又邁出了重要性的一步。
據悉,交通銀行和北京銀行擬參股的中保康聯人壽、太平洋安泰人壽均為合資壽險公司,工商銀行擬參股的則為太平系保險公司(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與太平資產管理),建設銀行擬入股保險新軍幸福人壽。
中國金融業自1993年以來,一直采取分業經營、分開監管的方式。但是近年來,政府開始允許金融機構開展混業經營試點,以適應金融的多元化發展。事實上,2006年以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先后在資本市場上市后,逐步被允許實現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租賃等行業的投資控股,逐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形式實現了綜合經營的道路。
追溯銀行參股保險的歷程,早在2006年中建工交四大銀行已經向保險監管部門提出申請。銀監會與保監會還就如何加強協作、推動銀行業與保險業開展深入合作舉行了高層會談。在2008年年初,國務院就批準了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上報的關于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股權問題的請示文件(“160號文”)。該文件原則同意銀行投資入股保險公司,試點范圍為3至4家銀行。
金融控股公司通過銀行、證券和保險等業務的混業經營,可以具備規模經濟優勢、范圍經濟優勢、信息等資源共享優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益和效率。這也是目前將銀行混業經營設定為中國金融改革目標之一的主要依據。我國現行的“一行三會”金融監管模式,面臨著現實中綜合經營發展趨勢的不斷挑戰。面對推出金融混業經營后更加復雜的金融市場結構、金融業務與產品、金融機構格局,中國金融監管層肯定面臨更加巨大的壓力。
后院起火套現自救
外資掀起減持中資行股份風潮
年初與仍處在熊市中磨煉的中國股市相比,外資減持中資銀行股份的一舉一動更牽動各方的神經。
瑞士銀行在2008年最后一天宣布,已向機構投資者售出了中國銀行H股股份34億股。之后,外資減持中資行股份的消息紛沓而至。
摩根大通于1月2日以14.52港元的每股平均價,減持了244.6萬股招行H股。
1月7日,美國銀行宣布將出售所持中國建設銀行H股股份56.2億股(減持后持股比例由19.13%降至16.6%)。
1月14日,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宣布以每股1.71元港幣的價格出售其所持有的中國銀行4.26%H股股份,套現16億英鎊。
3月17日,新加坡淡馬錫公司表示,目前已經全部減持民生銀行股份。
在外資減持中資行股份的風潮中,工行顯得淡定的多。3月26日高盛集團宣布,已同意對其持有的工商銀行股份作出新的鎖定承諾。
根據新的鎖定安排,在2010年4月28日之前,高盛將不會出售其持有的工商銀行股份的80%。6月1日,高盛集團以4.88港元/股的價格拋售了其持有的已解禁的約30.3億股工商銀行H股股份,籌資約19億美元(約148.2億元)。德國安聯集團、美國運通公司也分別將其于28日解除鎖定的32.16億股和6.38億股工行H股,通過私募配售方式分別出售了32.2億股和6.38億股。
外資股東減持中資銀行H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美國金融危機造成的外資機構的財務困境。這場金融風暴重創了美國經濟,美國金融機構當然不能幸免,在巨大資金壓力下外資行亟須套現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