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投資風險意識何在?
平安出現這么大的虧損幅度,暫且不問對富通產品投資的決議是一人拍板,還是經過投資部、經濟學人士等綜合議定以后定下來的,只說當危機爆發以后,富通身處金融風暴中心,已經有明顯的跡象表明會出現虧損,這個時候為什么平安遲遲不采取行為,而是一直保持不做為,直到出現巨虧?
投資人士不禁產生疑問,平安投資富通到目前出現了95%的虧損,難道這筆投資事先沒有風險估計嗎?如果有,為何時至今日,外界看不到一點相關挽救彌補的措施。投資是一項風險行為,這點即使是普通股民也知道,何況還是大型上市公司百億人民幣的巨額投資。如果有挽救措施,至少不至于出現虧損幅度95%這樣一個數字。
再看江西銅業(600362.SH)。目前上市公司在期貨市場做做套期保值無可厚非,這也是減少風險的一個必要手段。比如國內的航空公司都買過原油合約,在過去石油價格飛漲的一年中,通過合約減少了不少損失,降低了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
但是像江西銅業,身為銅的供應商,卻出乎意料的買入了銅的多單——多單的性質決定了這個投資行為只能是投機套利而非套期保值。
按照目前媒體披露的信息,江銅集團下屬子公司金瑞期貨在滬銅合約上一直持有超過萬手的多頭頭寸,位居多頭持倉表的首位。據估算,滬銅跌了1 萬多元,一手就虧5 萬多,總體算下來,江西銅業虧了10 億左右。
這條消息直接導致08江銅債出現暴跌,10月23日盤中跌幅更是超過9%,這在相對穩定的債券市場是罕見的。
虧損達到10 億,江西銅業為何不采取止損措施,反而是繼續增加保證金,結果漏洞越補越大,公司的風險意識究竟在哪里?
上市公司虧損為何難啟齒?
再說上市公司的披露義務。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義務,像中國平安這種出現巨虧以至于會拖累全年凈利潤虧損的重大事項本應由上市公司自行公告,但很遺憾,這一消息由媒體先行曝光。作為當事人的中國平安不僅沒有按照證監會規定及時、準確的披露該信息,甚至在半年報時仍然拒絕將其計提減值準備,理由是“浮虧,并未造成實際虧損”,讓人難以理解。
還有近日被曝光出現過億匯兌損失的“雙鐵”——中國中鐵(601390.SH,00390.HK)和中國鐵建(601186.SH,01186.HK),以及更早一點的以招商銀行(600036.SH)為首的銀行板塊持有次級債券或雷曼兄弟相關有價證券事宜,無一不是媒體曝光才得以大白天下,接著我們才看到上市公司蒼白的澄清公告。這里面我們沒有看到上市公司主動的披露義務,反而是似乎處在一種隱瞞、能拖則拖的被動狀態。如果只有靠媒體的監督,才能進行信息的披露,那么證監會的規定豈不是一紙空文?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讓投資者們目睹了目前國內一些上市公司薄弱的風險意識以及不夠專業化的操作,這些公司的投資行為亟待規范、業務水平亟待提高。
證券市場建設,路漫漫其修遠兮。
背景新聞:
由美國華爾街發端的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范圍內日益擴大,并將西方諸多著名金融機構卷入旋渦,其中也包括歐洲金融界巨頭富通集團(下稱“富通”)。富通在金融危機中遭遇嚴重打擊,股價急跌,在接受救市注資112億歐元無果后,富通的主要資產銀行業務目前已經被荷蘭政府和法國巴黎銀行收購。昔日巨頭已被“肢解”。
富通股東之一的中國平安(601318.SH)10月27日晚間發布公告,公司第三季度出現凈虧損,在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中,公司凈虧損人民幣78.07億元。虧損主要來自投資富通股票的減值損失。
從2007年底開始,中國平安先后投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收購富通股份,截至10月17日,富通的股價已從去年年底的19歐元左右降至1歐元左右,有證券類媒體推算,中國平安在富通上的虧損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賬面虧損幅度近95%。(同花順金融中心研究員 陶若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