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淘金觸礁避險愿景落空
證券時報記者 孫 聞
本報訊 銀行系QDII產品生不逢時,辛苦經營兩年之后,發行量又跌回了兩年前起航之時。
發行量遞減
記者昨日從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獲得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QDII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為11款,較5月有明顯下降。
統計發現,1月發行量最高,發行數量約為70款;2月、3月份發行量分別約為30款、37款,較1月數量下降將近一半;4月、5月數據分別約為21款、23款,較前兩個月數量又有大幅下降;6月發行量只有11款,較上兩月又減少50%。值得注意的是,月發行量11款的數量已經退回了兩年前銀行系QDII起航之時。
海內外夾縫中難發展
縱觀QDII兩年歷程可以發現,海內外兩個市場分散風險是設計QDII產品的初衷,但現實運作中QDII卻陷入國內外的夾縫中難以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7月到2007年7月期間,QDII產品收益率大多維持在3%到9%左右,而此時國內股市正在大幅上漲,QDII收益率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成立一年發行慘淡。
QDII也曾經一度看到了發展的曙光。2007年“5·30”之后,火熱的A股步入調整階段,而海外市場則相對穩定,不少投資者開始寄望于通過QDII產品分散風險,銀行QDII發行量快速攀升。
但好景不長,剛剛迎來“小陽春”行情的銀行系QDII隨后遭遇到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猛烈沖擊,長時間陷入跌破凈值的泥潭不能自拔,尤其是QDII借以翻身的香港市場,成為調整幅度最大的海外市場。
目前,仍有多款QDII產品在運行。理財研究機構普益財富對其中60款產品的跟蹤發現,收益為正的有18款,出現虧損的有42款,整體看表現較差。個別QDII產品凈值甚至一度浮虧60%。具體來看,中資銀行33款產品4款收益為正,10款跌幅超過20%;外資行27款產品,盈虧各半。
盡管其中部分產品實現了超過10%的收益,但相對于其他大部分跌破凈值的產品,正收益產品顯得鳳毛麟角。對投資者來說,QDII產品仍然喪失了分散風險的投資功能。
研究員包明銘此前接受記者采訪認為,QDII發行數量劇減一是由于產品改為開放式,二是不斷增加的負收益消息影響到了投資者信心。命途多舛的QDII產品如何在國內外市場之間尋找生存之路,仍然是一個艱難的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