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小長假期間,央行再次調整銀行準備金率,一次性將準備金率提高一個百分點,達到17.5%的歷史高位,此舉有望凍結可貸資金逾4200億。由于此項收緊政策,以及此次貨幣工具的使用給市場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上高油價、越南金融風波等多重利空影響,滬深兩市周二大幅下挫,截至收盤,滬指跌7.73%收報3072點,創下本輪調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前20大權重股全線下挫,尾盤近1000只股票跌停,僅25只股票上漲。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央行往往在月度宏觀經濟數據出臺之后的幾天內對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做出相應的調整,而此次銀行準備金率的變化卻在5月宏觀經濟數據出臺之前。突發事件的沖擊是央行時點變化的主要原因,市場流傳著“滯后說”和“提前說”兩種觀點。前者認為4月份宏觀經濟數據仍然偏熱,PPI創紀錄的增幅明確顯示經濟過熱并未緩解。同時,我國前四個月外匯增長2284億美元,而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合計756億美元。前四個月“不可解釋性外匯流入”超過1500億美元,其中“熱錢”占了絕大多數,更不用說那些隱藏在貿易順差和FDI之中的隱形“熱錢”。兩方面的因素疊加,央行緊縮政策出臺理由充分,而5月12日發生的地震使得緊縮政策出臺時間不得不推后,現在的準備金調整是既定政策的延續和推遲實施。
另一種觀點認為,緊縮的貨幣政策的效果已經顯現,農產品價格繼續下降,5月預測CPI數據行將下滑,銀行的信貸增長已得到了控制。此外,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緊張已經成為普遍情況,而“熱錢”卻因為穩定收益安然無恙,這種傷己不傷人的緊縮政策需要反彈。央行已經在5月調整了緊縮的政策,而此次的調整是因為越南金融危機給央行帶來的警示作用,是政策的調整和提前出現。
兩種觀點,前者認為央行應該會出現進一步的緊縮政策,不只是準備金率的調整,價格型工具利率的調整才是緊縮政策的終極手段。后者則認為宏觀經濟已經不能承受進一步的緊縮,過熱的背后隱藏著產出衰退的風險。此次準備金調整大大釋放了加息的壓力,進一步的緊縮政策出臺放緩。
片面的將此次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看作是提前還是延后都不能全面解釋,而進一步緊縮政策的出臺更是不能由此做出判斷。首先,宏觀經濟并未到達拐點,過熱現象仍然嚴峻,而地震災后的重建擴張效應料將進一步推高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熱錢涌入無法解決的情況下,信貸規模的減少是必然的選擇。越南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即使資本項目對外封鎖,負利率仍是危險之源,危機可能會以國內通脹作為起點而爆發。所以緊縮仍將是今年貨幣政策的主題詞。
最后,由于加息可能帶來的股市、房地產危機和熱錢進一步涌入,央行對于加息政策慎之又慎。從現在的國際環境來看,通貨膨脹已經取代了次級債成為全球的一時公敵,美國停止了減息政策,而歐洲正處于加息周期,與世界各大經濟體同步加息是與時俱進的合理選擇。
在此次準備金率調整之后,無論是大、中、小型金融機構都已經捉襟見肘,面對準備金繳款期限臨近和大盤IPO的特批,流動性緊張愈來愈嚴重。此次準備金率的調整短期回收了部分流動性,緩解了加息的壓力,但從長期來看,準備金率已經用至極限,下一步緊縮將會以加息為突破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