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3日在“首屆交銀經濟學家論壇”上指出,中國的金融結構正在進入脫媒時期,并且未來十到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脫媒是中國金融面臨的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李揚認為,隨著金融改革發展的逐漸深入,資本市場得到大力發展,中國越來越多的脫媒現象正逐漸顯現。“脫媒”是指資金盈余者(儲蓄者)和資金短缺者(投資者)不通過銀行等資金中介機構而直接進行資金交易的現象。而導致脫媒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從居民角度說,在收入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傾向與更高的回報率和更為多樣化的資產形式,信貸、利率、外匯管制加劇了這一動機。二是企業為尋求更為便利的融資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資成本,通過債券、股票、融資票據等證券直接籌措資金。三是各類理財機構如基金等,在傳統的直接和間接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方式以賺取收益。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2006年以來,居民存款增長率和絕對額都隨著資本市場的復蘇呈下降趨勢。除此以外,在固定資產投資中,企業依賴自有資金的比重在上升,而依賴銀行和信貸的比重在下降。這樣通過調整貨幣政策控制信貸閘門從而控制投資的實施難度將加大。
對于金融中介機構的銀行而言,脫媒給其帶來的影響更大。銀行的資金來源日趨緊張,流動性風險也在加大,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詹向陽對此表示贊同。詹向陽指出,金融脫媒將從兩個方面削弱商業銀行的生存能力。日益活躍的直接融資將加速分流銀行和存款,迫使銀行提高存款利率,使得銀行在存款總量減少的同時增大成本支出;不僅如此,直接融資還將加速分流銀行的貸款客戶,迫使銀行降低貸款利息,使得銀行在貸款總量減少的同時,利息收入總量和利息收入水平都會下降。
對此,李揚認為,脫媒現象是中國在確立發展直接融資戰略,獲得資本市場發展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必須接受的事實。李揚建議,中國應當制定系統、綜合的金融體系現代化方案,這一方案必須包含直接融資比重越來越大、其他的傳統監管資金越來越小、以及它造成的許多問題等內容。李揚強調,中國不會重蹈美國分業經營時期經歷脫媒的覆轍。中國已經開始了混業的過程,現在的銀行已經面向資本市場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中國會比較平滑地應對這個過程,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鄺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