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國信證券、招商證券、長城證券等券商的IPO相關計劃都已啟動,但據記者了解,在IPO之前,券商的股權激勵計劃將會得到優先安排。而部分券商的IPO計劃將因此延后。
穿好鞋子再走路
“講上市,應該是穿好鞋子再走路。在準備工作沒有做好之前,我 們并不急著上市”,某券商總裁直言。他所指的準備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微觀基礎制度的設計,二是股權激勵計劃。
在這位總裁看來,券商的發展首先要進行微觀制度的設計,微觀制度的設計不到位,不能奢談公司的發展。“國內部分公司在做內部制度改革和產品創新的同時,也在搞股權激勵,而這可能會造成更加不利的局面。股權激勵的對象是誰?事先要有個篩選,這個過程就需要微觀制度的設計來完成。”他表示,微觀制度沒有設計好,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沒有真實貢獻的人,就可能會利用某個特定的時機混個位子,但卻要享受股權激勵的好處。
在微觀制度設計到位之后,股權激勵是第二步。上述人士表示,最佳的情況是通過微觀制度設計,讓優秀的人才在競爭中勝出,然后再通過股權激勵把他留下來。因此在微觀制度設計還沒徹底完成、股權激勵的問題也沒解決之前,公司不準備上市。“如果貿然上市,這么多股本進來,公司卻缺乏足夠的制度準備、人才準備,這將給公司帶來巨大的運營壓力,那等于是自找麻煩。”
人才競爭倚仗股權激勵
券商為何對股權激勵情有獨鐘?業內資深人士指出,從根本上講,證券公司之間的競爭直接取決于人才的競爭,而股權激勵機制則在這種競爭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最近,不少券商老總抱怨,公司屢有骨干被同業挖走,其中既有業內排名靠前的分析師,也有業績突出的經紀業務負責人,更有身帶項目的保薦人。對此情況,有券商總裁感慨:“要想辦法留住人才,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可能是當前最好的選擇。”
聯合證券相關負責人指出,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對保薦人的影響最為明顯。隨著證券公司分類管理的深入,IPO和再融資的恢復導致保薦代表人跳槽成風。在大量人才跳槽的過程中,除了投行客戶的上市與再融資計劃可能受到影響外,一旦項目出現問題,新老保薦人及保薦機構的責任也難以分清。另外,多數證券公司的投行都實行“事業部”制,保薦人與證券公司之間缺乏利益共同點,不利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證券公司股東的利益。而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則能留住人才,使這些情況得到改善。
此外,對證券公司高管而言,實施股權激勵,也有助于他們守法經營,為股東創造價值;而如果實現員工持股,則能更有效地監督和防范公司內的違規行為。
定價模式、股票來源成瓶頸
雖然券商對股權激勵寄以厚望,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仍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在國內100多家券商中,僅有中信證券借股改之機捆綁股權激勵,然而其趁熊市中股價低迷與股改之機完成股權激勵的行為,被業界認為是不可復制的。其他券商的股權激勵還面臨許多現實問題,如國內有關法律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國內券商普遍沒有上市的前提下,提供股權激勵的股票來源和數量如何確定、股票如何定價以及如何達到股權激勵的最終效果。
在股票來源方面,有業內人士指出,以現有股本作為激勵的股票,無論是采取交易所買賣的方式,還是公司回購的方式,其資金來源都是關鍵問題。目前相關法規中尚未明確規定資金來源,這樣一來,不排除有些高層拿公司資產作為資金來源,從而損害股東的利益。此外,國有資產問題也值得研究,國有綜合性券商屬于大型國有企業,其股權是不能向管理層轉讓的。對此,有券商提出,證券公司在沒上市前做股權激勵要獲得股東的認可,可增資擴股或定向增發。
在定價模式的問題上,有券商提出,上市的證券公司股權激勵的定價相對好做,未上市的則傾向于凈資產模式。但也有券商認為,應將凈資產與凈資產收益率相結合,并要考慮到與將來的上市相協調。國信證券相關負責人則建議,可根據我國證券公司和股票市場的發展現狀并結合股票期權的本質特征,在券商未上市時試行“準股票期權”計劃,即經理人員可與證券公司簽訂“準股票期權”合約,以公司凈資產作為標的,按凈資產乘以一個系數確定行權價和“行權日市場價”;上市后,再實行一般意義上的期股計劃。
目前,國信證券、招商證券、長城證券等券商的IPO計劃都已啟動。(記者 陳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