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的井噴在很大程度上是商業銀行為將儲戶的存款留在銀行體系的權宜之計。今年以來,銀監會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貸存比考核,近日進一步要求從6月份起,將按日均考核銀行存貸比指標,取代之前的按月和季度考核方式,并對銀行日均存貸比設定75%的監管紅線。由于帶上了存貸比監管的“緊箍”,而且今年以來存款準備金率連續六次上調也鎖定了商業銀行大量流動性,商業銀行對存款的渴求進一步上升。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攬存的創新之舉。雖然銀行理財產品不算表內業務,但由于其在募集期以及到期日的幾天可以“趴”在銀行活期存款賬戶,因此資金在那幾天被納入存貸比考核中。為用理財產品攬儲,商業銀行推出了大量的短期理財產品,某些理財產品的期限僅為七天,甚至三天。通過發行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各商業銀行可以將相當規模的資金穩定在自己的手中,防止表內存款流失,留住儲戶。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委托期限在3個月以內的占比約70%,其中1個月以內的約40%,理財產品呈短期化趨勢。尤其是為應對6月30日這一上半年末、季末和月末的碰頭考核日,6月末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攬儲的勢頭更為猛烈。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6月份,73家銀行在境內共發行1642款個人理財產品,較5月增加123款,其中,1個月期以下產品發行量占比由7.48%飆漲至40.99%,其余期限的理財產品市場占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匯財數據顯示,6月28日-30日到期的理財產品有560只,比5月29日-31日到期的219只增加了兩倍多,沖時點的意圖非常明顯。進入7月,銀行理財產品的猛增勢頭急剎車。據銀率網數據,僅有少數幾家銀行仍在發售一周以下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且收益率大幅跳水,與前期銀行瘋狂發行理財產品形成強烈反差。商業銀行積極推廣理財產品的用意并非為賺取手續費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推動盈利模式轉型,而是為了攬存,繼續維持獲取存貸利差收入這一傳統的盈利模式。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愈演愈烈的“金融脫媒”并非由于其他融資模式大發展,分流了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使資金供求自主脫離商業銀行這一金融媒介,而是商業銀行為規避表內信貸的規模控制,規避存款準備金率上調而帶來的流動性控制,規避存貸比監管紅線的控制,應對“負利率”下居民存款分流壓力的變通做法。商業銀行通過向儲戶出售理財產品、向信托公司出售貸款(或者作為委托存款和委托貸款的中介),不僅能減少存款準備金的繳納額,還能滿足存貸比要求和人民幣貸款投放額度的要求。因此,當前的金融脫媒是非典型意義的“金融脫媒”。
銀行理財產品的惡性競爭已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據媒體報道,6月24日,銀監會緊急召開理財業務會議,批評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繞過監管的吸存手段,進而影響存貸比指標。并將理財資產池中涉及委托貸款、信托轉讓、信貸資產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以及高息攬存、銀銀合作等六種模式界定為違規,要求銀行從即日起進行自查和整改。6月29日銀監會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擬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加以規范。受此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狂飆勢頭可能會得到遏制。不過,造成當前非典型金融脫媒的因素:信貸規模控制、存款負利率、商業銀行對傳統存貸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賴等依然存在,非典型金融脫媒發展勢頭恐怕難以得到根本扭轉。
非典型金融脫媒給當前的金融調控帶來了困擾。一是使商業銀行表外風險積聚,表外風險向銀行資產負債表內傳染和轉移的可能性加大,金融穩定存在隱患。二是委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托貸款等融資工具的發展,形成了管控之外的影子銀行,加大了金融調控“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的難度。三是銀行理財產品、房地產信托產品等其他融資方式的收益率水平不斷上升,與此同時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仍維持在低水平,這一市場化利率高企,被管制利率維持低水平的“利率雙軌”現象,加劇了利率調控的難度。(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 李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