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滯脹”陰影是否會再現?
20世紀70年代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曾出現過“滯脹”(stagflation)現象,即經濟停滯(stagnation)和通貨膨脹(inf1ation)同進并存。對于“滯脹”的成因,理論界有很多的討論。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供給沖擊,幾乎所有關于滯脹問題的研究者都意識到了石油危機在當時“滯脹”中所發揮的作用。1973年,為打擊支持以色列的美國、荷蘭等國,并提高收入,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決定減產。中東石油危機帶來供給沖擊導致發達國家通貨膨脹率急劇上升。二是國際貨幣體系的解體。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大幅貶值,為油價上漲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三是預期心理因素,例如,美國的越戰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加大了政府財務負擔,也激發了民眾的通貨膨脹預期。
從以上對“滯脹”成因的分析看,目前也出現了一些“滯脹”的蛛絲馬跡。一是針對石油需求減少,OPEC已經開始減產。此外,據美林預測,由于缺乏定期投資,在過去幾年里,全球石油產量年平均下降比率至少在4.5%。這個下降速度在今后幾年內可能進一步加快。國際能源機構認為,目前全球的投資尚不足以補充日益衰退的石油生產,不排除2015年前可能會發生價格突然暴漲的危機。二是美元自3月份以來結束了強勁攀升的勢頭開始持續震蕩下跌。由于美聯儲開動印鈔機、國債貨幣化,投資者對美元的信心受到了影響。與此同時,出于對美元貶值的擔心,作為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中國也開始調整儲備資產的結構,開展國際貿易的非美元結算,人民幣開始謀求國際化。5月中下旬,巴西總統盧拉在訪問中國時提出了中巴兩國之間使用“本幣結算”的提議。作為“金磚四國”的成員,中國和巴西拋棄美元的意圖對美元的地位更是形成較大的打擊。如果美元霸權地位動搖,美元出現持續貶值,那么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找到了支撐。三是世界各國爭相放松銀根、投放大量貨幣的現實激發了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近期,國際原油、有色金屬和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和全球股市均出現較大幅度反彈,國際油價由35美元附近的最低水平持續反彈,目前已突破60美元。全球股市自3月份起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彈,其中,美國道瓊斯指數反彈幅度近20%。大宗商品價格和股市的反彈一方面是對美國等政府救助金融體系和刺激經濟復蘇措施的積極反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資者對各國刺激方案可能帶來新一輪通貨膨脹的擔心和憂慮,大宗商品和股票等資產價格的上漲是全球通脹預期上升的反映。
總體來看,目前各國政府應對的主要矛盾是經濟衰退,但對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和未來出現“滯脹”的可能還不能掉以輕心。(李若愚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