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鋼:拿工薪階層說事是個誤區
百姓感受的稅收很淺薄
南都周刊:《福布斯》新近出爐的2007“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中,中國排名全球第三。您怎么看待這一數據和排行的?
孫鋼:我不知道這些排行的依據是什么,而且他們對中國的情況了解多少。以前
看過一些事務所做的排行,比如他們所說的稅負都是百分之七十、八十多,就像是外行人在講話。他們直接把稅率相加就等于負擔率,這是不科學的。
南都周刊:民眾對稅負的感受,所謂“稅痛”必然包含很多來自生活層面的主觀感受,您如何看待民眾的這種心理?
孫鋼:其實現在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的稅收還是很淺薄的。很多人對自己負擔的稅并不是很清楚。我們中國的稅絕大部分都來自企業,但負擔實際上都是百姓的。比如買東西,東西的價格里都是含稅的,你每天只要花錢就等于向國家負擔了稅款,但由于我們實行的是價內稅,老百姓看不到稅的存在。在國外買東西,任何物品價格下都有一個稅。他們的銷售稅也好,消費稅也好都是實行的價外稅。因而外國人稅收的感覺要比我們強得多。如果要痛苦,他們會感到更痛苦。
南都周刊:有的論者在稅負相同的情況下,納稅人的痛苦感未必就相同;相反,在某些稅收治理條件下,由于納稅人的人格沒有獲得較高的尊重,可能在稅負不高的情況下,納稅人的痛苦感卻特別強烈。
孫鋼:如果老百姓比較理解這個稅種,知道國家收了稅是為百姓服務的話,像北歐一些國家,他們稅收高福利也高,那么他們對此就會比較認同。我們一般認定一個國家的稅負都是用宏觀稅負來衡量,就是一個國家的稅收總額和GDP來比較。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稅負只有18%。在發展中國家中也處于一個偏低水平。
工薪這個概念是很寬泛的
南都周刊:目前有一些這樣的認識,比如認為我國稅負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內資企業稅負重,而外資企業稅負輕;工薪階層稅負重,而富裕階層稅負輕;中小企業稅負重,而大企業稅負輕。在您看來,哪個階層所承擔的稅負是最重的?
孫鋼:對企業造成直接負擔的是所得稅。外資所得稅會輕,內資所得稅要重,這個別是客觀現實,但我國也沒有超過國際標準。現在喜歡拿工薪族說事這是個誤區,工薪這個概念是很寬泛的,里面有月入幾百元的,也有月入幾萬元的工薪族。這個差距很大,如果籠統地講工薪族是很難說的。工薪族按月發放工資,這個在個人所得稅里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國內外都是一樣的。而且國外在其中的比例比中國還高得多。像美國在70%多,我國去年是在52%左右。
我們缺乏富人納稅排行榜
南都周刊:但富人經常通過各種辦法逃稅,造成高收入者納稅未必高,可能來自工薪階層的不平衡感就來源于此。
孫鋼:是的。但目前的稅制是很難制約他的,比如演藝明星,他們的收入都是很高的。但他們簽的協議都是稅后的,交稅的應該是投資方,明星是不用交稅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富人把一些生活的開支通過企業來逃脫。這方面的問題是存在的,我們目前的稅法在這方面沒做明確的規定。所以目前所偷逃的都是企業所得稅不是個人所得稅。
其實高薪者納的稅比低薪者多得多。像北京房地產商任志強,一年交個人所得稅兩百多萬,這些人人數不多,但稅收交得多。今年總局有資料顯示,今年按稅率25%納稅的人增長了8%。但按30%納稅的增長了33%。所以不能說高薪收入者方面稅收低繳了,問題出在其他方面。如通過企業走賬、期權,企業家持的股票價值很高,但暫時都沒有兌現。再如現在股市好,但我們對炒股贏利是不征稅的。我們的稅收體制還不完善,需要不斷改善。像對工資外收入的統計,如現在地稅的分區域管轄,北京的地稅局就管不了從北京去上海上課的人。
南都周刊:稅收作為調節財富分配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實現社會公正,縮小貧富兩極分化方面,應該達到怎樣的效果?
孫鋼:我們現在在納稅宣傳方面還不夠,沒有所謂的富人納稅排行榜,很多富人納了稅老百姓也不知道,而美國的總統納了多少稅是公開的。這方面應多做披露,在體制和制度等方面還需要完善。稅收的調節作用也是有限的,他的主要職能還是組織收入,并不是有了收入就沒有貧富差距了,它只是一個相對的制約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