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和農村要互補發展
健康的城鎮化,應當建立在城鄉居民雙向自由流動的基礎之上。從經濟穩定的角度來看,這種城鄉互通的人口流動,也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最好的辦法。2008年的危機曾導致我國沿海城市數千萬農民工失業,后因其還可以回鄉種地,因危機而生的副作用就弱化了不少
有些經濟學家總是簡單地認為,只要把農村的人口搬到城市里來,就完成了城鎮化,生產效率會自動提高、社會分工會自動推進、科技水平會自動發展。這其實是有問題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必須是健康城鎮化和生態安全的底板。
這一底板還會呈現出另外一種作用:隨著城鎮化率超過50%,傳統農村會越來越“值錢”,鄉土文化、一村一品、農業景觀、田園風光會變成稀缺資源,由此就會萌發農村旅游熱潮,從而帶動農村超越工業化階段,走向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有哪些事或錯誤的決策,可能會觸犯“城市和農村要互補”這條底線呢?
錯覺一:過高的城鎮化率預期。
當前,各省城鎮化規劃所設定的城鎮化率目標可以不斷地隨時間攀升到60%、70%、80%……按照這個路子走,其實是有問題的。
世界上的國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人口以外來移民為主,且土地遼闊、地勢平坦,比如美國、澳大利亞等。這類國家的城鎮化率可以達到85%以上甚至90%。另外一類,比如法國、意大利、德國和日本,曾積累了豐厚的傳統農耕文明。他們的城鎮化率峰值一般只能達到65%左右。這些國家的人口大都以原住民為主,且地形大多崎嶇不平、人多地少。由于這些國家很多市民的祖先來自農村,一般容易發生“逆城市化”現象。
其實,這類“回歸田園”的現象在浙江已經發生。在該省,住在城市里的人口是60%,農村里是40%;住在農村的那40%人口中,60%的人是不務農的,只是居住在農村,其中只有40%是真正務農的人口。由此可見,住在農村的人,未必就是務農的。現在大量城市中的老年居民拿了養老金后到農村租一個房子,住在那里養老,呼吸新鮮空氣,種點菜、養養家禽……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此類現象將日益普遍。
錯覺二:迷信私有化的土地政策。
現在有不少學者主張,農民應該把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和農房賣掉,然后帶著所獲得的資本到城市中去。這樣的先例實際上在拉美、非洲早就出現過,農民因為土地私有化,把土地和房產賣了之后舉家遷入城市。
但是,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的統計,如果這樣做,由于大量土地出售而導致的土地價格低廉,會形成資本對土地的廉價掠奪,而農民因此獲得的并不多甚至可能非常少。有的剛夠支付去城市的路費,卻再也回不去了。在強大的資本面前,農民的權益遭受漠視已成定局。
健康的城鎮化,應當建立在城鄉居民雙向自由流動的基礎之上。從經濟穩定的角度來看,這種城鄉互通的人口流動,也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最好的辦法。2008年的危機曾導致我國沿海城市數千萬農民工失業,后因其還可以回鄉種地,因危機而生的副作用就弱化了不少。而如果讓農民 “裸身”進城,有去無回,國家整體經濟結構很可能就此失去彈性。